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3 5:42:42
选择字号:
邮票上的音乐家

 

■本报记者 张文静

贝多芬、莫扎特、肖邦、舒曼、门德尔松、威尔第、瓦格纳……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可能仅仅是耳熟能详的音乐家名字,但对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李近朱来说,看到这些名字脑海中却能立刻浮现出一张张鲜活的面孔和一段段美好的音乐故事。这种敏锐而直观的感受,来源于他的一大爱好——收集音乐家邮票。

作为《话说长江》《再说长江》《话说运河》等大型电视专题片的编导、总编导,李近朱更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其电视人身份。但殊不知,除了电视之外,音乐和集邮也构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到中国音乐学院,曾接受过九年专业音乐教育的他,尤其钟爱收集音乐家邮票。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还在上中学的李近朱,有一次在天津劝业场的一个集邮柜上,偶然发现了一枚邮票,那是1956年奥地利发行的纪念莫扎特诞辰200周年邮票,也是他收集的第一枚音乐家邮票。自那以后,他开始陆陆续续地收集一些音乐家邮票,但都是偶然为之。

后来,到中央电视台工作的李近朱,偶然在一次邮展上看到了一部叫作《西方音乐史》的邮集。“当时,我看到有这么多表现音乐历史的邮票,看到有人能够把音乐家邮票系统地整理出来,很羡慕。”李近朱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回忆道,“另外,也因为1985年是欧洲音乐年,很多欧洲国家发行了大量的音乐家邮票,很多我所熟悉的音乐家都集中地出现在了邮票上。所以,在1985年前后,我开始有意识地集中收集音乐家邮票。”

1989年,李近朱收集的音乐家邮票开始形成规模。恰逢那一年,全国集邮展览举办,他就想出了一个主题进行展览,后来这也成为了他第一本邮集的名字——《维也纳的音乐故事》。如今,李近朱收集的音乐家邮票已经被装订成30册,邮票数量达到近万枚。“可以说,全世界发行的音乐家邮票,95%以上我都收集起来了。”李近朱自信地说。

虽然收集的很多邮票年代已经久远了,但李近朱说起来还是印象深刻、如数家珍。“上世纪50年代有两套音乐家邮票,我最喜欢。一套是1956年奥地利发行的莫扎特邮票,另一套就是1959年联邦德国发行的纪念贝多芬音乐厅建立的小勋章。勋章上有五枚邮票,贝多芬领头,还有其他四位音乐家。”李近朱说道。

1970年是贝多芬诞辰200周年,全世界发行了很多贝多芬邮票。当时,也有两枚让李近朱尤其钟情。“一枚是摩纳哥发行的雕刻版贝多芬邮票,线条很美、很流畅,颜色很清淡。还有一张希腊发行的,很厚重的色调,把贝多芬的悲剧性和英雄性表现得特别生动和深刻。”到1991年莫扎特逝世200周年时,当时法属瓦里斯福图纳发行的莫扎特纪念邮票又让李近朱爱不释手。

进入新世纪以来,每年音乐家邮票的发行量都很大。“由于引进了高科技,这些邮票都五彩缤纷,提供的信息也非常丰富,让我觉得很热闹、很漂亮。但是,我感觉这些邮票所表现的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不多了,独特性没那么明显,真正能打动我的也少了。”

在李近朱看来,收集音乐家邮票,不仅给他带来了知识,也寄托了他对音乐那种融于血液中的热爱,是纾解他音乐情怀的一种方式。“每每打开集邮本,我都有一种形容不出的舒畅感觉,就像见到一个个老朋友一样。于我来说,这是最好的,也是最高雅的一种放松和休息。”李近朱道。


 

莫扎特诞辰200周年(1956年奥地利)

莫扎特(1991年法属瓦里斯福图纳发行)


 

贝多芬(1970年希腊)李近朱供图

《中国科学报》 (2015-01-23 第9版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