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赵广立 李燕燕 徐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2
选择字号:
第三军医大学“科教融合”助推本科教育转型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临床科学家”

 

■本报记者 赵广立 通讯员 李燕燕 徐虎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习的指导者转变,必须由传统的‘一刀切’向教学个体化转变,必须由单纯的执教者向主动的开发者转变。”

“我们渴望老师能把教科书上词汇的背景知识讲清楚,把国际上对这个词汇最新的阐释介绍给我们。”

“一个老师,知识储备越丰富,运用起来才可能越灵活;自己思维越开阔,才越能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信息。”

……

这是近日第三军医大学以“科教融合 打造一流教育”为主题的创新教育大讨论活动现场。在“长江学者”、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吴玉章教授的主持下,来自该校基础部的4位教授和4位学员代表围绕“如何开展科教融合”等议题展开讨论。台下师生也通过微信等参与互动。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罗长坤评价道:“大讨论以科教融合为切入点,诠释了创新教育的内涵。”

在第三军医大学,“教育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已形成共识,“科教融合”的理念深入人心,“科教互动、协同育人”正悄然在这里扎根、发芽。

课堂是起点

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的教学“主阵地、排头兵”,该校基础部首先在课堂教学上开展了“科教融合”:课堂教学不光打牢“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同时还要讲学科历史、学科前沿、学科趋势。

“英裔美籍数学家、哲学家怀海德曾讲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教育。”该校医学遗传教研室主任白云说,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科研方法。

为此,该校基础部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创新性教学的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各教研室开展创新教育,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以科学探究为导向的文献阅读、专题研讨、案例研读等课程;推行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授课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与学习动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课堂教学由接受性向研究性转变;积极推行“学术英语训练”,开展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生化、生理、微生物等教研室已在部分班次、部分章节试行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

此外,基础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坚持实施外籍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迄今为止,该部已邀请到法国国家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吉奥梅·克里斯蒂安(Giaume Christian)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教授约拿·詹(Jonah R. Chan)等国际知名专家定期为本科生授课。

该校基础部主任程晓斌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学校的支持下,基础部还实施本科生“1+1”的国际化培养模式,积极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为今后5~10年储备中坚力量”。

实践是关键

课堂教学转型了,课堂质量提高了,学生不再为课本和考试所束缚,开始思考一些科学问题。于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第三军医大学又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式,让“优者更优”。

学校鼓励有基础、有兴趣、学有余力的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提前开展科研能力培养,他们可以向国际学术刊物投稿,体验创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

为此,第三军医大学启动了本科生导师制,让指导老师充分发挥“导向、导学、导心”的作用,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截至目前,仅基础部就有90余名本科生导师,每年指导100多名本科生进入实验室。

该校还举办了本科生暑期学校,对本科学员的基本技能进行系统培养,以提供学生系统掌握前沿技术的学习平台;生理、生化、微生物、细胞等学科还实行“创新教育实验班”,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组织“学科论坛”和“国际学术论坛”。

“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了理论,也通过了考核,可是此时的书本知识仍然停留在浅层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吴玉章说,“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临床大夫和临床科学家。”

学生们有许多的“奇思妙想”。第三军医大学每年提供40个名额让学生报选题做项目,被选中的,学校会根据需要投入5000~10000元资助其进行研究。“借助这样的投入,学生成长得很快,有的学生本科期间就能做出研究生水平的项目。”

压力转动力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第三军医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们也不断在各种学术场合崭露头角: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获选十佳优秀论文,取得“军队院校”“西部院校”“医学院校”三个唯一的佳绩;本科生年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达12.46);多名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在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据了解,该校本科生首次组队参加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即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胜奖1项,获奖等级和数目均居前列。

第三届全国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吴晓玥介绍说,在指导老师指引下,她自己查找文献、设计实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由于成绩突出,该校基础部获“重庆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创新教育经验曾在《科学》专刊专题介绍。

“我们老师要给学生倒出半桶水,首先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需要的‘水’也越来越多,为了保有‘一桶水’,我们不得不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不断地关注学科发展,走近学科前沿,努力拓宽自己的国际眼界,以将最新的思想、知识和方法及时传授给学生。”该校组织胚胎学教研室教授李红丽说,“高校的教育教学一定要和前沿接轨,才能真正培养有创新精神、有创造力的人才。”

“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采访中该校老师纷纷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5-01-22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