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1-21
选择字号:
地区差异提示绿色食品产业政策须量身定做

 

图片来源:昵图网

■王方

近年来,绿色食品“登堂入室”,从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学术界也将目光投射到这一领域。鉴于已有研究偏重定性分析、少有定量分析的情况,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贸易经济教研室主任黄漫宇副教授及其团队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探讨了目前我国各地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这或许可为各地区“量身定制”区域性政策提供参考。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的《中国农业科学》杂志上。

出身与众不同

何为绿色食品?它和一般意义上的食品产业的区别点主要是什么呢?黄漫宇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绿色食品有两个决定其出身与众不同的关键之处。”这也是他们在研究中所采用的对绿色食品的界定。

一是在认证上。

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工作。被称为“绿办”的专门负责机构其实不止一处,现有36个省级工作机构,在全国定点委托了60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65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

黄漫宇说,这些“绿办”依据标准,认证绿色食品,实施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督和标志商标管理。他们所颁发的绿色食品标志,也就是人们常见的由太阳、叶片和蓓蕾组成的正圆形图。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正是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的品质象征。

二是在技术上。

“首先要获得市场的认可,绿色食品产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程度如何,事关重要。其次是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需要看生产者从用料、加工到包装、运输,对安全与优质的标准控制是否合格。对绿色食品产业技术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一种严格的规范。”黄漫宇解释道。

正因为此,绿色食品的认证具有了较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与此同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个概念常常容易混淆。“相对而言,无公害食品是最低的标准,有机食品的认证则显得混乱,而绿色食品的公信力比较高。”黄漫宇说。

当然,绿色食品的“身份证”并不是“终身制”的。2012年10月1日实施新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取消了绿色食品认证的“终身制”,规定绿色食品标签有效期为3年。这促使商家将绿色食品产业当成一项长期事业来做,而不仅仅视其为一件商品。

地区差异明显

黄漫宇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彭虎锋合作的研究发现,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由于《绿色食品统计年报》从2009 年开始才分地区统计龙头企业数量和龙头企业的产品数,因此,他们的研究团队对全国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9~2012年绿色食品相关数据进行计算,按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的整体评价值将其分为发展程度高、中、低3 组。该研究得出结论,发展程度高的组包括山东、江苏等11 个地区,发展程度中等的组包括陕西、内蒙古等8 个地区,发展程度较低的组包括重庆、贵州等11 个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关系密切,关联系数达到70%。这是因为,“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会产生对于绿色食品的大量需求,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的升级是产业发展的基本动力”,黄漫宇说,而且,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宏观环境。

研究团队分析,在绿色食品发展程度最高的一类地区中,山东、江苏、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浙江均为农业大省,另外4个农业大省黑龙江、安徽、吉林、江西位居第二阵营。绿色食品产业较为发达地区多为农业大省,这是因为中国绿色食品绝大多数集中在农副产品上,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程度也与农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

“中国绿色食品绝大部分是初级产品或者初级加工产品,即大多数均为农产品,占比90%左右,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较少。从另一种意义上讲,绿色食品产业仍属于农业范畴。”黄漫宇分析道。

她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程度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但问题也不少。“比如农业生产标准化、集中化程度不高,小农户与大市场未能实现有效对接。不止如此,后期的品牌建设及推广工作也未跟上,在应对大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时力度不够。”

作为与农业密切相关的绿色食品产业,也处于类似的境遇,依然是“初级阶段”。组织化程度偏低不利于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欠缺不利于打开终端市场、获得较高的收益。所以,在提高规模化程度、加强品牌化建设等方面,绿色食品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大要素制约发展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在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阶段,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政策支持等5个因素对地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而且,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其产生的影响差异也有明显区别。

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资源和政策支持是产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而在产业发展的第二、三阶段,市场需求推动是影响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绿色食品的推出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既拉动了当地经济,又促进企业增效、农户增收。”黄漫宇说。

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在生态环境建设、农业商品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中的资金向绿色食品开发倾斜,开通鲜活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减免收费的绿色通道等。

对于农户和消费者来说也是一件双赢的事。绿色食品具有质量、品牌、效益优势,在优质优价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颇具竞争力,自然有人愿意为之投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人们吃得更放心,也愿意为之消费。

目前来看,绿色食品在中国还是很有市场消费基础的。有利于人们健康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渐渐成为时尚。黄漫宇指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好了,不仅当地消费者受益,而且能辐射到更广的范围之外。”

“电子商务的兴起帮助一些绿色食品生产商慢慢打出自己的品牌,在更大的区域内获得认可。”她说,“比如在网络上随意浏览、选择后,我就可以轻松购买各地的生鲜食品。”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享受到绿色食品产业带来的发展成果。

相对于普通食品,有的消费者更愿意为绿色食品买单,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知识水平高的人群中。这是因为,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变化,需求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使产业发展发生跃迁。

未来发展关注点

黄漫宇认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五个值得思考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认证公信力的问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得还不是特别好,绿色食品标识普及程度也不高。“所谓绿色食品,是不是花钱贴一个标志就行呢?有了这个标志,就能以高于普通食品20%~30%的价格出售,到底值不值?”黄漫宇说,不仅消费者心存疑问,有时业内人士也不见得能说明白。

二是绿色食品认知度的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很多消费者没有明确“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个概念到底有什么不同。绿色食品如何从中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青睐,还是一个有待思考的问题。

三是绿色食品信任度的问题。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追溯机制尚未建立,其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如何考证?黄漫宇思考,“能否在政府的帮助下建立健全这一机制,企业又该在此机制中发挥什么角色,才能真正保证绿色食品的安全、优质?”

四是政府角色定位与发挥作用的问题。绿色食品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应重点通过促进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培养绿色食品的龙头企业、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等措施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政府在此时主要是引导,市场机制应发挥主导作用。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程度一般或者偏低的地区,政府的扶植和适度干预是必要的,此时政策与体制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影响具有“突变性”和“放大”效应,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是与市场对接的问题。如何把握规律,做好绿色食品产业与大市场的对接;打造绿色食品产业的知名品牌,真正让绿色食品打动人心,走街入户,登上消费者餐桌,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5-01-21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