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国GDP增速创24年最低,专家表示 |
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
本报北京1月20日讯(记者王珊)今天,国家统计局下发中国2014年经济成绩单。根据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创下1990年以来新低。
不过,在专家看来,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是意料之中的事,这反而标志着我国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
“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表现就是经济下行、换挡,实际上也是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即由超高速到中高速的转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说。
在发展前期,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的拉动因素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的消耗。如今,在专家眼中,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要由投资转向消费,而这必须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高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竞争力主要来自自主创新。”耿明斋说,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这一方面可推动国内经济不断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另一方面促使我国不断迈入商品价值链的高端。
在耿明斋看来,随着竞争的全球化,很多产品的生产形成了全球性的分工体系。而在体系中,科技水平越高,越能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竞争力越强,获取的产品份额也越大。
不过,专家也指出,科技刺激经济增长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创新和新产业的形成要冒很大风险,大量新技术走向市场需要很多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失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创新总是伴随着总体增长速度的放慢,“发达国家始终处在增长速度的前沿,但增速保持在3%~4%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对于创新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懋华则表示,科技界有着大的责任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拉动消费、刺激增长,必须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落地,支持产业转型”。
汪懋华说,科学研究尤其是工程科技,要立足于未来科技成果的用途以及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同时,要更有目的地从创新的角度,促进成果的转化以及产学研的结合,以支持国民经济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
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是科技创新,还需要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以及科技环境的转变。对此,齐建国表示,必须让参与创新的人能真正有机会参与进来,让每位科研人员都有积极性和能力去创新,而这需要管理模式的创新,“新的产品、生产方式和服务方式,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去实验”。
《中国科学报》 (2015-01-2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