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赵广立
9月25日对北京海洋馆来说,是一个盛大而又特殊的日子。海洋馆工作人员上上下下忙活了数月的一个“秘密”就在这天揭晓:海洋霸主——鲨鱼又回来了。
为什么说“又”呢?这要从9年前说起。2005年,为了进行濒危物种中华鲟的迁地保护,北京海洋馆将鲨鱼馆改建成中华鲟馆,居住在这里的鲨鱼也只好搬离了它们在海洋馆的家。令人欣慰的是,9年的科企合作不仅探索了保护中华鲟的新模式和新途径,还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科研团队先是实现了野生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恢复,并成功建立了子一代中华鲟的水族馆蓄养群体,为中华鲟长期人工驯养、野生亲体资源再利用及中华鲟迁地保护奠定了基础;在2012年末,实现了中华鲟子二代在全人工环境下的繁育成功,并孵出健康鱼苗2.3万尾,这对中华鲟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等保护工作的进行和物种进一步延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北京海洋馆还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续签《中华鲟保育项目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中华鲟保育相关科学研究以及迁地保护示范和人工保种等项目。
2014年,北京海洋馆再建鲨鱼馆,迎接鲨鱼家族再次回归。记者实地探访了解到,海洋馆为海洋霸主们打造的新家“鲨鱼小镇”可谓气派:巨型池体部分高6.4米,长33米,水深5.1米,池底面积263平米,蓄水总量达1400吨。此外,在“鲨鱼小镇”对面,还有座颇具现代感的“渔人码头”,别有一番特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鲨鱼池的水下布景,主题为“海之沉城”,这是全国首个采取全画幅、水下立体造景的大型展池,总面积达400余平方米,堪称国内最大的水下全景立体画。
据通用海洋生态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水族维生设备总工郭熹微介绍,新鲨鱼馆不同于传统的平面或隧道等展示形式,而是采用了总重达33吨的7种造型亚克力展窗,其中最大的亚克力展窗面积达42平方米,重达17吨,为游客营造了全视野的立体感观。
亚克力学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新型建筑及展示材料,弯曲强度达120MPa,安全系数极高,即使遭遇猛烈撞冲,只会出现裂纹,而不炸裂。同时,27厘米厚的亚克力展窗全光线透过率高达91%(同等玻璃的透光率最多为70%),加之与海水相近的密度值,能够更好地展示海洋生物的水中生活状态。
这么多的鲨鱼同在一个屋檐下,它们能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吗?北京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说,鲨鱼池的设计无论从体积到结构,都充分考虑了鲨鱼的种类、数量、体长以及鲨鱼所需的饵料结构、水质要求、游动习性等因素,以让鲨鱼能够在更接近自然环境下成长。
通用海洋生态工程(北京)有限公司养殖副总监李灏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此次鲨鱼馆共迎来窄头双髻鲨、沙虎鲨、高鳍鲨、豹纹鲨、黑鳍鲨、白鳍鲨等近10种约30尾珍稀鲨鱼,别看它们多为中小体型,但也不乏凶猛善战者,比如沙虎鲨。“它们毕竟位于海洋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顶端,对小型鱼类偶尔的攻击行为也不可避免。”不过这也不必担心,李灏称,养殖人员会在饵料配备等方面尽量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
那么,这么多鲨鱼的在新家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记者了解到,为了保证鲨鱼的安全,鲨鱼池在修建中采取了增加钢筋保护层厚度、池体涂环氧树脂涂层等措施,杜绝混凝土层的铁离子渗入池内。此外,先进的水循环系统可通过不断循环、过滤以及细菌的分解过程,达到自然的平衡状态,既保证了池内水生生物的安全,也不影响游人观赏。
此外,李灏还告诉记者,此次鲨鱼被请进北京海洋馆,除供游人观赏之外还将参与相关的保护和保育工作。“在这样一个类似自然环境的条件下,鲨鱼基本上能够进行正常的摄食、交配、繁育等行为,从而有机会开展它们子代繁衍的工作。”李灏说。
赵广立摄
《中国科学报》 (2014-09-26 第15版 纵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