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兵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6
选择字号:
奇遇 “无穷大”

 

科普篇

■刘兵

20世纪70年代末,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学习科学技术成为风行全国的热潮。但是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学习材料十分匮乏。科学出版社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出版优秀科技作品的责任,形成新中国科普出版的第一个高峰,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时至今日,这些科普著作仍是公认的经典,很多科学工作者感叹,当年是因为读了科学出版社的科普图书而立志走上了科学道路。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出版社陆续推出多个系列科普图书,合计品种超过1000个,获得各界好评。

科学出版社始终秉承“三高三严”的传统作风,在历次重大事件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普出版风格,如2003年SARS、2008年奥运会、汶川地震、日本核泄漏等,都有相应的科普书出版。

除了传统的大众科普,科学出版社还特别重视面向决策层的科普,如“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该系列报告自1997年开始发布以来,成为国内唯一连续出版的科技发展总览性质的年度报告,是众多两会代表委员的重要提案参考,也是各级管理决策者的科技进展参考资料。

——编者

上世纪70年代末,正值“文革”结束不久,在文化的重建上,一方面,是可用图书资源的极其缺乏,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对于为数不多的新出版读物的那种几乎是饥不择食的热情。就前一方面,可以举一个例子,20世纪80年代初时,我为了考研要找一本有关物理学史的书,结果遍寻之后,只在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资料室找到了一本油印的讲义。更不用说当时正式出版的优秀科普读物该是多么珍稀。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科学出版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出版的一批科普图书,而且是颇为优秀的精品级的科普图书,对于当时那一代因刚刚恢复高考而走进大学的大学生们,产生了多么重要的文化影响。

我记得,当时我购买了伽莫夫的科普名著《从一到无穷大》和《物理世界奇遇记》,对于伽莫夫的这两本书,至今记忆犹新。其影响,也一直持续至今。

关于《从一到无穷大》,记得还是在上高等数学课的时候,一位教微积分的数学老师认真地向我们推荐了这本刚刚出版了中译本的科普名著,并对之赞不绝口,建议我们最好都能找来读一读。现在在我脑海中印象依然清晰的情景是,当时完全没有想到一本科普书竟会是如此地吸引人,我几乎就像是在读侦探小说一般,在一个晚上就手不释卷地一口气将此书匆匆地读了一遍。当然,对于这样一本好读而且引人入胜的书,只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甚至于许多地方还看不大懂,于是后来又读过几遍。

也许是因为当时可以得到的书籍太贫乏,也许是因为第一次读到优秀科普著作带来的兴奋感太强烈,至今,我仍然以为《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是我所读过的最好的一本科普书。不过,除去个人色彩,这本书无论从作者的身份、背景来说,还是从其自身的水准来说,在诸多的科普著作中,都可以说是超一流的,译者的文笔也颇为流畅,极有文采。

伽莫夫的另一本书《物理世界奇遇记》,阅读的状态与感觉也与此差不多。

也正是由此,开始了我对于这类科普书,或者也可以用今天的某种形容这类高端科普的另一个概念,即科学文化类的图书的兴趣,甚至在多年之后,相关的主题甚至成了自己教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正是由于这种渊源,几十年后,我很高兴自己居然会有机会为科学出版社新版的《从一到无穷大》撰写序言,会为英文版的《物理世界奇遇记》写评点本。

如今,科普书的出版不再是稀有之事,出版界甚至更为关心的是众多科普图书的市场竞争问题和印数问题。以致在《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从中译本初版的问世后的20多年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出版的低谷和版权等原因,除了1986年重印了区区2000册之外,竟然一直等到21世纪初才有新版译本出版。实际上,现在科普书已经远非图书中的畅销品种。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科学出版社能够选择这样的科普书中的精品出版,其对于一代学人的成长的影响,实在是功不可没。这些科普名著的中译本在当时恰恰成为在读物贫乏的时代的雪中送炭之作。即使考虑到因当时出版物的匮乏而使得图书印数很高,但中译本初版55万册的印数还很能说明问题。如今,问起许多在那个时候上大学的朋友,会发现他们普遍都对这本书印象深刻,情有独钟。可以说,作为科学修养的重要滋养品,它曾经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

《中国科学报》 (2014-09-26 第19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