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6
选择字号:
回望晚清中国

 

■金涛

吾生也晚,没有赶上晚清时代,那是我的祖父一辈经历的岁月。在《〈点石斋画报〉的科学传播》这篇小文中(刊载于2014年7月31日《中国科学报》),我曾写道:“在那个号称晚清的封建社会末期,科学文明之光冲破古老帝国的阴霾,亮起了最早的曙色。”“晚清,至少是—个值得重新认识的历史时期。”

近日读《晚清生活掠影》,该书多角度地从“晚清的白话文浪潮”“西式音乐”“照相”“电影”“股票”“银行”“股份制”“出国留学”“邮政”“警察”“电报电话”“西医”“女子服饰”“休闲娱乐”等38个方面,勾画出晚清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回望百年前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不能不被祖辈追求现代化的热忱而深深感动,那确实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时代。

学界一般把1840年至1911年称为晚清时代,这其中包含了洋务运动(自1861年底开始,至1895年大致告终)。短短一个甲子,全国各地仿效西方的工业和商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兴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开启了中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很多,每一件都是开创性的,前无古人的。

派遣留学生,始于1846年。最早是由西方教会资助的3人赴美留学。1872年正式由国家派遣留美幼童30人(包括詹天佑)。1873年第二批,30人。1874年第三批,30人。1875年第四批,30人。1876年至1897年,多次派遣留学生赴欧留学,学习军事和军舰驾驶、舰船制造技术。

1896年13名中国学生赴日留学,为中国人留学日本之始,到1906年达8000人之多(与废科举和清政府大力鼓励留学政策有关)。

1908年5月25日美国会正式通过决议案,退还庚子赔款中超过美商损失以外的一部分,清政府没有中饱私囊,决定以此为留美学生经费,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官员们也没有把出国名额私分)。最初4年每年向美国派出100名留学生。以后每年不少于50名。到1910年,留美学生增至500人,以学自然科学为主。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晚清最大的官方翻译出版中心,正式开馆于1868年(江南制造局是1867年清政府在上海虹口创办的以制造枪炮兵舰的兵工厂)。该馆聘请译书的有英、美、日籍和本国学者,除了翻译数、理、化、地学等基础理论著作外,还翻译了大量制造、军事、测量、机械、铸造、采矿、铁路等应用技术书籍。

1897年2月11日(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十)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开业,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近代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主持了我国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海》的编纂,为新式学堂编辑教科书,大量编校出版古籍等。

1876年,两种中文的自然科学杂志在上海出版,一是《格致汇编》,一是《益乐新录》,均由外国人担任主编。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的最早的科普杂志是《亚泉杂志》,创刊于1900年,创办人是杜亚泉,他是近代著名自然科学编译家,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理化部主任。

1898年6月11日,清光绪帝宣布变法。7月3日,光绪帝正式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不难看出,如果不是日本发动甲午之战与侵华战争,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历史肯定是另外的样子。

《晚清生活掠影》,焦润明、苏晓鲜编著,沈阳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9-26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