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通方面,致力于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停车场的建设。交通出行的道路优先权是: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私人汽车。
■刘学敏 张生玲
借参加“中瑞绿色经济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科技交流论坛”之机,笔者考察了斯德哥尔摩老工业区“皇家海港城”(Stockholm Royal Seaport)的改造与转型。作为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瑞典许多老工业区面临着改造和转型,“皇家海港城”是最具标志性的转型样板,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样板。这里是欧洲最大的开发区之一,面积约为2.63平方公里。该老工业区的改造与转型迄今已经超过10年,预计建设期为25年。
在“皇家海港城”的改造和转型中,瑞典人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运用成熟的技术和有序完善的管理方法,充分考虑斯德哥尔摩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把休闲、工作、学校教育甚至养老结合在一起,有效减少城市的人口流动,反对“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通过步行或骑行就可以解决生活问题。同时,坚持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相统一的原则,把城市中所有的子系统包括能源、供水、污水、交通、绿地、城市功能、建筑等都整合于一体,通过全面、综合的方法和立体的思维来改造老工业区。
在建筑方面,注重空气质量,严格限制有害建筑材料的使用;建筑物要承受温差,调节室温,在不使用空调的情况下,做到冬暖夏凉。住房建筑注重质量,在建设时就考虑到要居住几百年。
在垃圾处理方面,严格分类,建立地下管网,真空回收;整个真空垃圾收集系统,在已经预先输入程序的电脑控制下自动化工作,完全不经人手操作,全部“隐形”;实行精细化管理,精确计量每个家庭各类垃圾的数量和分类质量。
在交通方面,致力于发展公共交通,减少停车场的建设。交通出行的道路优先权是: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私人汽车。
在环境方面,先是治理过去因工业开发而污染了的土地。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要求绿地面积不低于60%,包含屋顶绿化、墙体绿化等。由于相关各方对于区域环境了如指掌,可以相互监督,以达到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能源方面,充分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质能(沼气),大公司(如爱立信等)参与了智能电网系统的建设。斯德哥尔摩人引以自豪的是:1972年兴办的第一次世界环发大会、2010年被欧盟委员会评为“欧洲绿色之都”、2050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而“皇家海港城”则要在2030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中国,许多城市老工业区也面临着改造和转型问题,如北京的石景山区、沈阳的铁西区等。在转型过程中,各地都存在着过度重视GDP和区域经济发展而忽视民生问题的倾向;也存在着因权属不同各方无法协调、管理体制不顺等方面的问题;有些城区的改造举步维艰,也有些城区转型以后又出现新问题需要二次转型;等等。“皇家海港城”的改造和转型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转型理念清晰,要用立体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推进综合转型,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在改造和转型的全过程。在老工业区改造和转型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城市发展和成长的问题。因此,要把老工业区改造成生态、经济、社会融为一体的综合体,要把生活、工作、休闲、养老、学校教育等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民生问题。
第二,要留下发展的空间。老工业区的改造与转型一开始的设计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或许在当初设计中体现了最先进的理念,但是,人的认识是发展变化的,科技是不断进步的,这就需要不断改进最初的设计和规划。“皇家海港城”在设计和建设之初,就充分体现了“未来”“开放”的理念。不断有世界各国科学家、政府官员、学者等参观、交流、研讨和国际合作,提出许多新的建设理念,使规划得以改进。可以肯定,到2025年,“皇家海港城”的建设要比当初设计得更好更完善。
第三,要搭建一个各方充分协商的创新平台,使社会各方参与联动和协作。城市老工业区的改造与转型,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企业的事情,它涉及到了许多利益相关者,涉及到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对长期生活方式的考量。“皇家海港城”建设的各个时期都充分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所有的相关调研结果都会得到政府的回复,最后的决策者是市政府。或许瑞典的政治体制不同,执政党在更替,各个政党的执政时间仅有短短几年。但是,这样一个老城区改造与转型项目时跨25年,推进项目改造和转型成为各党一致的目标,所以不会影响转型的进程。基本的启示是,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应因政治、政党、政策的变化而受到干扰。 (作者均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9-26 第6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