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5
选择字号:
壹月数评

 

2 地试点高考综合改革

9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选择上海市、浙江省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9月19日,上海市、浙江省两地教育部门公布相关细则。两地的考查模式一致,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须自主选择3门考试科目。英语测试也变为一年两考。两地的新高考方案均将于2017年起实行。

新的高考方案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给予学生“偏爱”的自由。以往硬性划分的文、理科分隔就此打破,学生可在6至7门(除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外,浙江省考生的可选科目还包括信息技术)科目中仔细斟酌,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专家表示,片面的文科或理科“专才”都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高考改革方案将有效改变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与此同时,新高考方案对于录取批次的改革,也赋予了高校更多的选择权。

当然,自由度更大的新方案也会给一些人带来烦恼,比如那些对自己兴趣和喜好没有明确认识的学生。毕竟,有许多“乖”学生具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但习惯了被学校和老师安排好一切,如今,突然把选择权交到他们手里,是否具有作判断的能力和选择的魄力,对他们来说是个问题。

自由度更大的高考方案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老师乃至从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机构将会如何应对,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中师大为3 名本科生

开设哲学专业

9月11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杜嘉诚、李谦、张梦芹一起坐到了《中国哲学史》课堂上。这是他们读大学以来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这是一个只有3名学生的专业,这在华中师大的历史上也是从未有过的。

2012年,华中师大实行政治学大类招生,招生简章称,入学的新生大二下学期可自主选择就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国际政治专业或哲学专业。选专业时,专业大类中的43人仅有4人选择就读哲学专业。而杜嘉诚等三人就是最终坚持要读哲学专业的三人。虽然为三名学生开设一个专业,需要投入的成本较大,但校方还是兑现了当年写在招生简章里的承诺。

尊重学生的选择,兑现曾经给出的承诺,华中师大的做法是理所当然的,又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的确,从校方需要投入的成本方面计算,为3名学生开设一个专业可以说是投入产出比不高的做法,但华中师大的做法表明,即使是在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今天,教育也不应该是一件纯粹计较投入产出的事情。给予学生自由,培育学生成才,才是大学应该做的。

具体到这三名学生选课修学分的方式方法,华中师大校方的处理也展现出了我国大学应有的灵活性。根据该校规定,一门课至少要有15人才会开课。在这种背景下,校方将哲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变成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以增加课堂人数。此举既保证了哲学专业的学生有课可修,也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今年夏天,北京大学古生物专业的毕业生仅有一人。从被网友热议的“一个人的专业”,到华中师大仅有3人的哲学专业,高校能够不计较成本,真正从学生兴趣出发办学,这种尊重学生、尊重教育本质的做法令人欣喜。

92 岁院士演讲,学生台下打瞌睡。

92 岁院士演讲

学生台下打瞌睡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作报告。台上是92岁高龄的院士站立,台下却有学生伏在桌上,呈瞌睡状。在相关媒体报道中,院士和学生两张照片上下摆放,对比明显。一时间,舆论哗然。

在这一事件中,首先引起公众注意的是学生的态度问题。尊重师长是每一位学生都应当做到的,尤其是当吴院士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演讲时,少数学生的表现确实有令人诟病之处。“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这些新入学的研究生们对这一问题不加以足够的重视,会给他们今后的成长埋下潜藏的隐患。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以尊重师长来要求学生无可非议,但仅以个别学生打瞌睡的表现就引发对整个学生群体的道德批判,也可以看出社会对学生本身的不信任。事实上,还原整个事实的真相后,我们会发现,对于学生,除了一味的要求外,也应当给予他们基于人性的体谅。

追溯这一事件的起因,我们看到,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媒体没有故意放大讲者与学生间的对比,这起事件也不会因为以偏概全而引发争议。

这实际上提醒我们,在面对夸张过的画面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选择立场进行抨击,而是理智、客观地还原事实。另外,对于学生,我们也要抱有基本的信任。

256人致信教育部

呼吁建立性骚扰防范机制

教师节来临之际,256位来自国内外的高校教师、学者和学生将两封公开信寄给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呼吁彻查厦大性骚扰事件,建议教育部以此事为契机,制定出台《高等教育学校性骚扰防治管理办法》,同时建议厦大率先建立高校性骚扰防范机制。

据媒体报道,此次公开信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通过参考各国和我国港台地区高校与学术单位的相关规定,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所拟定的初步政策与制度建议文本。其中,从性骚扰定义到校园性骚扰的判定标准,从性骚扰举报制度到调查判决和纠正措施制度,乃至防报复措施和针对校内人员的性骚扰教育和培训,均有覆盖。

一直以来,性骚扰行为在高校内虽然时有发生,但因其特殊性始终是一个敏感话题,其中的是是非非很难分辨,成为一个模糊地带。今年6月厦门大学爆出历史系博导吴春明涉嫌性骚扰女学生事件。如今,已过去近三个月,但厦门大学并未公布任何调查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我国高校对于性骚扰行为的定义,相关教育、预防、治理等机制都是缺失的。

在高校中,老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对等,相对来说,学生处于弱势一方,教师对学生进行性骚扰严重违反教师职业伦理,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需要被保护。另一方面,随着一些校园性骚扰丑闻的曝光,人们逐渐发现,有时教师也会被别有目的的学生所利用。换言之,教师也需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注意保护自己。因此,相关机制的建立健全,不仅仅是为了人们通常认知上的保护学生,更是给予教师和学生同样的规范机制,令师生关系有一层健康的保护罩。

与国际接轨,有许多措施须斟酌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这一次,在性骚扰防治管理方面,我国应当也必须向国际看齐。(韩琨)

《中国科学报》 (2014-09-25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烧毁的卫星正在污染大气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