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王珊 潘希 张林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18
选择字号:
一场“睡”出来的争议

 

■本报见习记者 倪思洁 王珊 本报记者 潘希 张林

事件回放

9月16日晚,中青在线一篇《九旬院士站着作报告“90”后学生趴着打瞌睡》的报道,被众多网站转载并发酵。报道中,92岁高龄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坚持站着作完35分钟的报告,台下部分听报告的学生则被睡意笼罩,纷纷“倒下”。

当天,吴良镛等3位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新入学的6000名研究生作了主题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报告。在题为《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中,吴良镛结合自己68年的科研经历,从“理想与立志”“选择”“坚持”“榜样”“顿悟”五个方面,与年轻学子进行交流。

2012年初,也是站在这里,吴良镛获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作了5分钟演讲。当时他获得的掌声与礼遇似乎与现在形成强烈反差。

院士站台、学生困觉,这是科教界的形式主义作祟,还是社会价值导向的偏差,似乎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来解读。

1.现场多次被掌声打断

9月17日,看到这则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新闻时,当时在报告会现场的郭璐,确实有一些诧异。刚刚博士毕业的郭璐是吴良镛院士的助手,她当天在会场负责帮助吴老播放PPT。

“我坐在侧面的控制室中,一层看得很清楚。”郭璐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现场学生们听报告的气氛还是很热烈的,掌声不断。

郭璐说,吴老在几个月前接到会议通知后,就开始准备这次报告会的材料。“因为听众是刚入学的研究生,他几次对我说,不想从专业知识的角度来讲,希望能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与大家交流。”

一名参加报告会的清华大学教师告诉记者,现场情况并不如照片所反映的:“开场领导的讲话时间只有10多分钟,吴老本来可以坐在主席台上讲,但他后来主动要求站上报告席。”

该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听讲非常认真。“有的学生在录音、用手机拍报告PPT,报告几次被掌声打断。”这名清华大学的带队老师和150名学生坐在比较靠前的位置,能够更真切地感受报告情况。她所捕捉的种种现场互动,恰恰反映了大部分学子对于科学大师演讲内容的认可。

在聆听报告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徐琨看来,3名院士的报告都语速平和、口语化,虽然没有太多抑扬顿挫,但结合了案例、故事,题目虽大,但内容不空。

“听了吴老的报告我很感动。”徐琨说。他甚至统计了一下,在吴良镛的演讲中,至少有3次被学生们的掌声打断。

2.睡得“有理”但更“失礼”

报告会当晚,关于“打瞌睡”的报道引起了参会学生的讨论。徐琨的同学甚至问他是否打瞌睡了,是不是报告的内容太枯燥无聊了。徐琨一一解答,还给老师发了一条微信,分析了“打瞌睡”的原因。

“听报告的学生很多中午吃完饭赶过来,路上得花一个多小时,到会场难免犯困。”徐琨说。

对于个别打瞌睡的学生,28岁的郭璐也认为:“我能理解他们,每个人对报告理解程度不同,个人体悟不同。毕竟是新入学研究生,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研究阶段,很多问题没有切身体会,难以产生共鸣。”

对学生表示理解的,还有中科院院士何祚庥。“不能全怪学生,报告会归根结底是为学生服务。”何祚庥认为,主办方既应注重会议高层次,也要注意形式。

此次事件在科学网也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网友yac508认为:“报告应该是有兴趣的人去听。中国大学的这种强迫行为让人难以接受,应该更开明,不要太束缚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但徐琨还是认为,一位90多岁高龄的科学大师坚持站着作讲座,打瞌睡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晋保平也表示:“在这种庄严的场合下打瞌睡非常不妥。”在他看来,做好学问首先要做好人。这样行为的出现,说明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有需求,“如果研究生一开始对这个问题不重视,将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3.倡学风先要赢“芳心”

“对研究生来说,吴老的讲座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晋保平说。

关于在青年学子中倡导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郭璐认为:“在他们作科学研究刚刚开始的时候,用报告会的方式引导他们,我认为很好。”

在晋保平看来,对于研究生的学术规范,我们这几年重视不够,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则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年轻人,尤其是研究生,是未来的学者和科学家的重要来源,注重青年人的科学道德,便是对科学发展的负责。

“不过,近年来,虽然关于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呼吁声不绝于耳,却始终没有赢得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芳心’。”晋保平说。

上述清华大学教师介绍,清华大学近年来针对新入学研究生都会开展类似主题的报告会,成为研究生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一项必修课。“但面对诸如‘90后’这样的年轻学子,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创新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要多作调查研究,了解听众需要听些什么,存在哪些疑问,为什么会存在这些疑问,这样,演讲才会有针对性;同时,要多以学术不端等方面的案例,告诉学生们学术道德不端行为要不得。”何祚庥说。

针对“作报告”这种传统的宣教方式,参加当天活动的老师则向记者表示:“虽然在人民大会堂做报告,形式上很难活泼起来,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形式不需要改变。”

《中国科学报》 (2014-09-18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