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卓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11
选择字号:
消除社会戾气需要清风正气

 

■祝卓宏

9月2日,河南女大学生张琳琳在前往河南大学报到途中,被同村一名58岁村民劫杀;8月28日凌晨,江苏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被确认遭劫杀;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而不幸遇害。近期,连续发生多起女大学生被害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女大学生被害事件频发,有很多深层次原因。一是个人的安全意识不够,警惕性不足,不能准确判定不安全的情景、时间、空间和不安全的人物;二是家庭保护过度,使子女缺乏应对社会不安全情景的经验;三是学校的教育不全面,缺乏足够的安全教育课程;四是社会的戾气太重,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却是治本之道。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社会流动性大,弱势群体得不到足够的社会支持,加之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人人都感到压力很大。多重压力之下,人的行为就容易偏激,这就导致了社会的戾气。而整个社会戾气弥漫, 极易使人以极端暴力方式宣泄个人不满,让民众对公共安全与道德底线忧心忡忡。

因此,要消除社会的戾气,政治建设要保障民主和社会公正,要有畅通的诉求表达渠道。经济上改善民生,分配制度要公平,要建立健全社会底线保障,提高大众幸福指数。社会建设要重视社区服务,培育社会组织,对弱势群体要做到扶贫帮困。生态建设也十分重要,居住环境和生存环境的恶劣也会加大社会流动性,加重社会戾气。在文化方面,应该加强监管,对于网络电视等媒体中的色情暴力等内容,应该严厉禁止。要重视社会心态的引导,对于凶杀、自杀案件的报道要分析原因,提供预防和干预策略,而不是简单报道,以免引起模仿效应。

当然,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对此,需要广大民众在心理上有良好心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积极关注生活,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适应能力、控制能力、自我觉察能力,面对困难和不良情绪能够从个人的层面上进行及时调整。生活上要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不酗酒、不赌博、不吸毒,坚持锻炼和运动,避免不良的身体状况引发心理问题。人际关系上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工作氛围,养成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共情理解对方的人际交往习惯。此外,遇到极端事件时,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极度低落、焦虑、恐惧或严重失眠时要及时就医。

(作者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促进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报》 (2014-09-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看这座国家太空实验室有多不一般 拥抱不确定性,把脉太空碎片演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