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效民
【相比于中老年人太极拳的缓慢、安静、柔和,跆拳道、空手道的青春活力、发声助威甚至龙腾虎跃显然魅力更胜一筹,也更吸引观众眼球。】
2012年10月中下旬,康奈尔大学举办东亚武术节,主要是中国的太极拳、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空手道等各个门派的表演和对练。
平心而论,中国太极拳与韩国跆拳道、日本空手道相比,从表演效果、吸引观众方面(如观看人数、鼓掌力度等)来看都不如后两者。
首先,从表演者方面说,虽然三者都有不少西方面孔的人员参与,但表演太极拳的差不多都是中老年人(尤以中老年妇女居多,与国内情形高度类似),基本看不到年轻人和小朋友的参与,与跆拳道、空手道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从表演内容和方式上看,相比于中老年人太极拳的缓慢、安静、柔和(完全没有技击、对抗方面的表演),跆拳道、空手道的青春活力、发声助威甚至龙腾虎跃显然魅力更胜一筹,也更吸引观众眼球。而且,跆拳道和空手道表演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多人的集体展示,也有两两的实战对抗表演,还有一些单人演示的高难度的搏击技巧如高踢腿、飞踹木板等,常常获得满堂喝彩。尤其是小朋友们虽然稍显稚嫩、但一板一眼的表演和整齐的呐喊,更是让在场的家长们兴奋不已、欢呼不断。
再次,从服装上看,太极拳表演者有的穿的像是红红绿绿的“戏服”、有的穿的像是家常便服(实际上太极拳的确也没有什么特别要求),与跆拳道、空手道的专门服装外加表示不同等级的腰带的标准武打“行头”相比,似乎确实在武术运动方面显得不是那么地“专业气派”和“英姿飒爽”!怪不得连武术节的美国女主持都穿着空手道服、扎着黑腰带出场呢。
上述几条比较简单明显的差异,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为太极拳找一些辩护的理由,比如太极拳不推崇硬碰硬,即使有一些对抗性质的推手也讲究“舍己从人”“不丢不顶”,这在表演的可观赏性方面无疑会打不少折扣;再如服装问题,我们的辩护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专门的服装也是专门的限制,真遇到突发事件了你还来得及穿跆拳道服、扎空手道腰带吗?太极拳讲究修炼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练到高处那是“举手投足皆太极”,不穿特殊的服装那也是担心限制了你的修炼,太极者,无极也。
不过,既然太极拳要走出国门、对外交流,咱们就不能总是自说自话。从传播学的需求理论来说,传播对象的认可才是硬道理。这方面,日、韩应当说做得不错,均发源于中华武术的跆拳道、空手道现如今都已经是奥运会的金牌大户了,可见他们在西方的推广、传播策略做得相当不错。其中一条即是采用类似西方拳击的分级别、分等级的制度,很好地适应了西方人崇尚对抗、目标明确、不断进取的竞争文化。
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改变目前太极拳活动在观念传播、习练模式方面存在的单一化、同质化等普遍问题。太极拳本身就派别众多、五彩纷呈,如有的刚猛有力、有的舒展大方、有的小巧轻柔,他们都展现出了太极文化丰富多彩、殊途同归的不同侧面,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的学习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例如,年轻人通常比较喜欢强度大、有对抗性、相对激烈一些的运动,发力刚猛、即化即打的陈氏太极拳就显然很对年轻人的口味儿,其中的一些传统摔法、拿法既有高度的对抗性、趣味性,也非常具有观赏价值,可以改变不少公众认为的太极拳仅仅是颐养天年的老人拳的观念。
至于服装,也不是什么问题。为此专门设计几套适合太极服装,使我们的太极拳“金玉其外”也是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事情吧。至于说“专门的服装也是专门的限制”,那是取法乎上的意思,绝大多数人学太极是一辈子也练不到这个层次的——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中国科学报》 (2014-09-05 第19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