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吴奕、张明平)“遇到火灾如何使用逃生绳?烫伤了该怎么处理?怎样使用绷带和三角巾进行包扎?……”7月10日,江苏大学200余名社会实践团队负责人在校接受了全面的安全救护培训。今年暑假,江苏大学通过全员专业培训、购买意外保险等方式,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急救技能,为大学生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服务筑起了一道“防护网”。
今年暑期,江苏大学共有1100余支院级以上实践团队、9000余名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帮助大学生合理处置突发情况、避免各种意外伤害,江苏大学邀请到了具备急救培训资格的培训师,分批次对实践团队负责人进行救护培训。除了理论授课外,培训师还指导大学生代表进行了操作演练。
此外,依托附属医院的资源优势,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给前往安徽大别山、宁夏西吉、青海门源等贫困地区的支教团队赠送了爱心救治箱,派出了急诊科护士对支教大学生进行特别救护培训活动。“这样的培训让我很受益,一方面增加了我们的自救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能给西部的贫困儿童传授些急救知识和技能,支教课程的设置更加丰富了。”前往青海门源支教的“格桑花”团队负责人肖光亚说。
据了解,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今年江苏大学博爱青春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团中央“井冈情 中国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江苏省“农家书屋”专项调研团队、4支西部支教团队以及其他外出实践团队都由学校为所有成员统一购置意外保险。采访中,江苏大学团委副书记叶涛介绍说,救护培训成为大学生暑期实践“必修课”,就是努力使大学生具备“个人能自救、现场能抢救、急时能施救”的能力,在前往基层实践的过程中切实能够服务居民、服务社会,帮助基层解决突发情况。
《中国科学报》 (2014-07-17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