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4
选择字号:
地质公园变形记

 

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

■本报记者 温新红

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公布,中国进入了8个。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29个世界地质公园,是全球最多的国家。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会有50个左右世界地质公园,300个左右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众多的省级、县级地质公园。中国的地质公园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什么?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与其建立的初衷渐行渐远?

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上世纪在国内名不见经传,作为旅游地,2001年前名称是王屋山云台山国家风景名胜区。2002年,云台山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进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之后名声大噪,游客人数直线上升,旅游收入由过去的几百万元到现在仅门票年收入就几个亿。

福建漳州,牛头山古火山口是位于大海中的火山口。2001年到火山口风景区的游客不到3万人,旅游收入不足10万元。这年,以火山口为主要景区建立了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2009年游客可以进入5大景区,人数超过50万,收入已逾3000万元。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显然,让这些旅游地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词是地质公园。目前,中国有241个国家地质公园,29个世界地质公园。

9月中下旬,第六届国际地质公园大会将在加拿大举行,届时又会有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出炉,相信其中必少不了中国的地质公园。

中国的地质公园是如何建立的?建立的目的是什么?近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是否与其建立的初衷渐行渐远?

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会长陈安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嘉麒,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专家、《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作者吴胜明。

科学家的建议

地质公园,顾名思义,就是有地质特征的休闲场所。可是,地质如何与玩搭上的?“是历史的产物”,陈安泽告诉记者,其过程是自然形成的,但建立地质公园则有一段曲折经历。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百废俱兴,各行各业都在回暖中,旅游也渐渐进入老百姓的生活。那时陈安泽任中国地质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他们有一项工作是办夏令营,即带着中小学学生游玩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

夏令营都是在名山大川中进行,老师们发现他们在讲解山水石头的由来时,后面一直有游客跟着,就很奇怪,游客说老师们讲得有味道,不但讲石头的名字以及是在水里形成还是在火里形成,还讲了地形地貌景观等, “把山讲活了,把石头讲活了,非常有意思。”那些游客认为。

这给陈安泽及其他地学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意识到,原来地学与旅游是可以挂钩的。

1985年10月,湖南张家界召开了地质部的地质保护工作会议,地址是在当时的武陵源国家森林公园,那里有许多200米~400米高的大石柱,是由泥盆系石英砂岩构成的石柱群地质地貌景观,参会的地质学家一致认为,这里更适合叫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名称就出来了。

然而,设立地质公园是要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同意才能实施。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1999年在山东威海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了转机,陈安泽作了一个关于地质遗迹保护的报告,并提到要运用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地质与旅游相结合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这一论点引发了参会领导和科学家的关注。这一次地质公园得到了认可。

1985年到1999年,用了差不多15年的时间,“这是科学家的建议不是行政的结果。”陈安泽强调。

全球的潮流

2000年8月开始国家地质公园申报,10月上报了13个,经审定最后11个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地质公园的元年。

到今年1月,先后分7批通过了241处国家地质公园。也是差不多15年时间,中国的地质公园发展之快令人惊讶。

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对地质遗产保护也日益关注。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共同提出“建世界地质公园”的创议。“应该说,世界地质公园是国内外科学家碰撞的结果。”陈安泽说。

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公布,中国进入了8个。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29个世界地质公园,是全球最多的国家。

“地质公园不仅在国内,在全球也成为一个潮流。”陈安泽笑称,因为中国是几大板块的交接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化,地质历史长,地质遗迹较多,资源丰富,可建立的地质公园自然也多。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会有50个左右世界地质公园,300个左右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众多的省级、县级地质公园。

地质公园的牌子一出来就很受欢迎。吴胜明以黄山为例。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后,黄山市的有关领导特意找到评委会表示,黄山也要申报。评委会的专家们对他们的积极态度感到吃惊,黄山市的领导认为要把黄山的地质知识加入,向更高的层次方向发展。

不仅仅是旅游热地

在谈到建立地质公园前后的变化时,吴胜明说:“变化太大了。”他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就是毛坯房,现在是精装修。的确,经过规划建设的地质公园完全不是过去的荒山野岭。

旅游人数激增,当地的旅游收入比过去增加了数倍,有的甚至能“点石成金”。像河南的云台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福建的泰宁等都是这些年的旅游热地。

2000年陈安泽去内蒙古赤峰的克什克腾,那里还是一片荒山。他告诉当地的领导,这里的景观很好,“花岗岩,一个石头柱子连着一个石头柱子,排列起来像树林,也似城堡,可以叫花岗岩石林,不但科学上有特点还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当时一个该旗秦旗长很重视,也有人怀疑这样的荒地能搞出什么。2001年,建立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如今当地旅游收入已不可同日而语。

陈安泽告诉记者,开展地质旅游活动、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最初建立地质公园的三项任务之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满足了社会需求,与人民利益相结合,这是地质公园能发展的重要原因”。

当然,地质公园另外两个理念也是更为重要的,第一是保护地质遗迹,保护自然环境;第二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福建漳州景观在建滨海国家地质公园之前,牛头山景区八景之一的“海蚀天桥”因未得到有效保护于2004年崩塌于海滩上。此外,更有人为的破坏,像无证的采石场和不加限制的采石、游客敲打火山口的晶体等。

“建立公园后,遗迹基本就不会被破坏了。”刘嘉麒说,规划好旅游路线,严格管理,即使游客人多的话,对景观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旅游是要讲‘故事的,比如说一个溶洞怎么形成、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前只是一个大框框100万到200万年,要准确到一百几十万年就很难。”陈安泽说,因为地质公园的需求,地球科学研究得更深入了,“没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支撑,那就是瞎说”。

旅游观念待提升

这十几年,中国越来越多的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级或者国家级地质公园,同时喀斯特、丹霞、花岗岩等地貌特征的景区申遗成功,尽管人们渐渐熟悉这些地质名词,但与中国地质公园的游客激增、经济效益后起直追不成正比的是中国人对地质公园内在的关注度。

吴胜明告诉记者,有一次他在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看到一群带着孩子的家长,就和这些人聊了聊,问他们是否知道这里是什么景观,他们说不知道。吴胜明告诉他们说这是国家地质公园,玩的地方是火山口。

2001年起,吴胜明走过了国内五六十个地质公园,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还出版了《中国最美的地质公园》等书。

“现在有一句话说,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导。去哪里旅行都要做功课的。”吴胜明说,“泰山的仙人桥是大自然相当难得的景观,是由三块花岗岩风化形成的天生桥,是泰山最主要的景点之一。但很多人看后都不知道成因,因为他们没有做功课。”

吴胜明认为,中国人的旅游素质还需要提升,旅游观念也要从一般欣赏风景休闲引导到求知识、从知识中求乐趣的方向,从而提升到更高层次。而地质公园在提高国人的科学修养上是很有作用的。

吴胜明解释说,三清山、河南的嵖岈山、厦门的鼓浪屿都是花岗岩,但三者因崛起的时代不同,可以看出花岗岩的地貌形态不同。

还有一个吴胜明说过多次的例子,许多书刊都将中国最大的瀑布说成是黄果树,“这是错误的,连徐霞客的水平都没有达到,近400年前他就说过,黄果树不是中国最高的,也不是落差最大的。黄果树的落差是67米,云台山的云台天瀑落差是314米,这就没法比”。

“一个风景懂得了它的成因,就会觉得津津有味。”吴胜明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7-04 第17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