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7-4
选择字号:
科普图书的现状与未来

 

■成励

没有高科学素质的公众群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无从谈起。而科普图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科普出版现状

近年来,国内科普图书的出版总体呈上升趋势,无论是引进版科普还是原创科普,在数量上都在不断增长,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很受读者欢迎的佳作。如前两年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三思文库”和河北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文化译丛”“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丛书”等,科普图书出版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作品虽多,科普图书市场并不景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处于边缘地位,大部分出版机构很少出版科普图书,少数专业科技出版社,即便出版科普图书,也将重点放在实用类科普上。

第二,已经出版的科普作品,大多数销量不高,仅几千册。据统计,印数超过5000册的还不到一半,印数超过10000册更是凤毛麟角。

第三,科普作品中,仍以引进图书为多,原创相对要少得多。而且原创作品质量良莠不齐,不少书籍选题雷同、内容重复、语言乏味、知识老化。相比较而言,美国的科普作品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的科普作者非常善于从生活中的一件事出发,触类旁通,引经据典,从科学的出发点解释其中的误解,以科学探究的思维,而不是说教的方式来传递科学知识、科学原理。在他们笔下,科学不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每个人身边的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因此很容易吸引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

科普图书未来的出路

可以说,目前我国的科普图书市场还远远没有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而我国的科普出版,无论是专家学者、出版者,还是读者,思想观念方面离国际水平还有差距,还处于努力提高的阶段。

优秀科普作者缺乏的原因有很多,一个关键的原因在于,在学界,科研业绩的评估至今基本上还是在传统学科范围内进行的,科普著作和文章并不能算作科研业绩,在评职称的时候基本不起作用。

未来要想看到科普出版繁荣的局面,首先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价体制,要促使科研工作者投身到科普创作领域中来,政府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的管理部门都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科普创作。

近年来,随着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收入的提高,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人心。图书除了承载知识外,也被赋予了娱乐和消遣的功能。图书必须同时具有“时尚和实用”的特点,被接受的面才可能更大。从这一特点出发,需要我们在科普图书的出版和营销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是转变科普观念,真正从市场角度策划一批读者喜闻乐见的图书。回顾近两年来出现在市场上的科普读物,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以前有较大转变,但总体上还是站在学术而非市场、站在作者而非读者的角度策划选题。事实上,只有科学与人文充分结合,才能使科普的内容免于枯燥和专业性太强,从而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普及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的目的。

其次,应该对读者市场进一步细分。目前以新华书店为主的发行渠道比较被动,也是科普出版物发行量不理想,影响科普出版进一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科普读物不同于纯文学作品,需要出版方细致分析每一本书的有效读者范围,策划背景,把文章做到对科普感兴趣的人群中去。有研究表明,对于定价在30元以内、有品味的科普读物存在购买可能的人大约有100万~200万,重点在于如何使这些潜在的购买人群能够看到相应的出版物。建立丰富的市场渠道、组建读者俱乐部都是很好的选择。尤其是儿童科普类、大众科普类、生活科普类图书等,市场前景可观。如果能找到有效发行模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科普阅读的繁荣。

第三是完善科普图书创作的激励机制。在这方面,美国的科普图书奖模式值得我们借鉴。

美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普图书奖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科学图书与电影》“优秀科学图书奖”,美国科学教师协会“优秀科普图书奖”,美国大学优等生联谊会“科学图书奖”,美国科学作家协会“社会科学奖”,以及“美国国家研究院传播奖”。我国较具影响力的科普图书奖,包括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北京市优秀科普作品奖及吴大猷科普著作奖等。相比较而言,美国一般由协会、联谊会等社会机构作为科普图书奖的授予方,而我国多为官方或半官方机构授予。

我国的科普奖可以尝试以民间的力量推介、评选优秀科普图书的活动,进一步健全科普创作奖项的运行机制,提高奖项的专业影响力,这对于科普创作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对科普图书的繁荣也会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完善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培训机制。优秀的科学家并不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科普作品,可以针对有志于科普创作的人员开设“科技写作”相关课程。

总之,只有科普图书的策划者与出版者真正立足于以人为本,深入分析作者、读者的变化与需求,才能做好科普图书的出版,营造科学传播的浓厚氛围,进而推动国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作者系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科学教育博士)

《中国科学报》 (2014-07-04 第6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资讯 相关论文

图片资讯
研究阐述钙钛矿量子点最新进展 7月福利!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
让屋顶变白是保持城市凉爽的最好方法 他们心里有一盘棋:“精准设计”水稻种子
>>更多
 
一周资讯排行 一周资讯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