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27
选择字号:
打开祖父的六抽小柜

 

《祖父的六抽小柜》,杨凯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本报见习记者 张文静

无独有偶,在海峡对岸,也有一群钟情于寻找老物件的人,他们被统称为“民艺人”,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副教授杨凯麟就是其中一位。如今,他将十几年来民艺路上结缘的人、物和事汇集在了这本《祖父的六抽小柜》中,为读者展开了一段关于台湾过去的记忆。

提到这本书,杨凯麟坦言,当时周围的人都觉得很错愕。因为在2002年回到台湾之前,杨凯麟一直在法国研究当代法国哲学。这样旗帜鲜明地一直钻研反传统的西方思想的人,怎么会写出一本谈论台湾老物件的书呢?

对此,杨凯麟表示其实自己也很矛盾。回到台湾之后在南部教书的他,自认“有一种很难说清楚的不舒服,就是很难生活得心安理得,或者说生活得并不踏实”。杨凯麟告诉记者,这种不踏实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台湾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经济上的快速发展之后,台湾人的生活被融入到了一种工业商品大量生产的环境里。“后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对老物件的兴趣很大一部分是我希望能够逃离此时此刻的台湾,回到自然而淳朴的生活当中去。”

后来,杨凯麟逐渐发现了一些台湾日据时代和光复初期的老家具和民间生活的器物,痴迷于这些老物件的他自此走上这条民艺路。

民艺一词来源于日本学者柳宗悦,指一般平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皿,包括家中使用的木造橱柜、碗盘、玻璃花瓶等,都是民艺品。柳宗悦认为,与古董相比,这种由匠人打造出来的民艺器物更能反映出庶民生命的美感。

书名中的六抽小柜是目前杨凯麟居所里摆设中唯一一件出自自己家族的老物件。“小时候,我在祖父房间里玩儿,常常会一层层抽屉打开来看,所以对这个柜子非常熟悉。”杨凯麟说道,“这是我对祖父的回忆,也是对自己童年的回忆。虽然祖父已经过世,老房子也没有了,但这个柜子一直在提醒着我过去的日子是那么真实地存在过。”

对于其他寻找得来的民艺品,杨凯麟并没有将它们束之高阁,而是摆放在家中,希望这些物件能够真正融入他的生命和生活中。“这些物件在原来的主人家中也是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虽然每天都在使用,但这些东西能够历经50年到80年的岁月留存至今,也反映出它过去的主人是多么珍惜和呵护它,它们是充满了感情和记忆的物件。”杨凯麟说道。

在十多年的民艺路上,有很多让杨凯麟感慨的人和事,其中让他记忆深刻的一次民艺淘宝经历是关于一种孔雀椅的。他曾经在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家中见到了这种日式风格的椅子,它因圆弧形的椅背犹如孔雀开屏而得名。老先生家中一共有四把,但他只愿卖给杨凯麟三把。当时杨凯麟认为老人只是需要一把可堪使用的椅子,于是隔了几天后,带着从别处购买的一把类似的椅子再次来到老先生家,想跟他交换,但还是被他拒绝了。

杨凯麟很不解,于是老先生跟他讲了一个久远的故事。原来,这把椅子是老先生的祖父在上世纪30年代新建房子的时候,朋友买来庆贺的。那时,老先生才10多岁。可以说,这四把孔雀椅陪伴他从十几岁一直到80多岁。老先生对杨凯麟说,他已经老了,不需要四把椅子,但至少要留下一把,每每看到它都能勾起对祖父和父亲的回忆。

“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买回的三把椅子我也很珍惜。”杨凯麟说道,“每一个民艺品,都曾经跟着一个爱惜它的主人,可能历经了半个世纪的使用才来到我们面前。它们是有物的灵魂的,与现在那些工厂里大规模生产的、没有特殊脸孔的商品很不一样。”

为何出版这本书,其实杨凯麟早已在书的自序中用一句话来说明了——“属于台湾的时间质地与美感,或许就是这本书出版的理由。”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