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27
选择字号:
让死去的动物重生

 

欣赏动物标本是美的享受,让这种美成为现实则要依靠背后的“魔法师”——动物标本制作师。

■本报记者 王俊宁

传教士与制作技术

拥有让动物重生的“上帝之手”的动物标本制作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如果把皮张的保藏和皮制使用也包括在动物标本范畴内,那么中国动物标本制作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然而,动物标本制作师在中国成为职业,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我国,虽然没有正式的文字记载,但早在解放前中国动物标本制作界就有“南唐北刘”的说法。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与资本主义列强一起涌入中国的还有很多传教士。这些传教士很多是动物标本制作师。当时中国人称他们为“化石猎人”,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外来的标本制作师被中国丰富的动物资源所吸引,便开始收集制作动物标本,并把现代动物标本制作技术带到了中国。

“这些人当时做动物标本会在中国找一些学徒打下手,学徒在观摩之余慢慢也掌握了这门技术。”张劲硕补充说,“他们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标本制作的发展。国家动物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韩伯禄于同治时期在上海建的徐家汇博物馆。”

“南唐北刘”

动物标本制作界的“南唐北刘”,“南唐”是指以福建为基地的唐春营,“北刘”是指以北京(主要是北京动物园)为基础的刘树芳。

“南北两家在标本制作上各有特点。”肖方介绍道,“唐家始终把采集、观察与标本制作融为一体,独自开辟出一条谋生之路——采集与标本制作。为了便于采集标本,独自设计猎枪、研制弹丸。在制作手法上,习惯采用填充法制作动物标本,省时、体轻、易于掌握,能较好地适用鸟类、小型哺乳动物和小型爬行动物的标本制作,同时适于野外工作者和我国南方的气候环境。”

而刘家的技术则是把保护、饲养、繁殖野生动物和标本制作融为一体。他依托于农事试验场,擅长并制作了中国及一些世界范围的哺乳动物标本。“制作手法上,刘家习惯采用假体法制作动物标本,制作时间较长,由于使用填充物的差异,标本的重量略大于唐家制作的标本。但他在标本结构的准确性、坚固性以及在造形上和对环境的适应性上,都有自己的长处。”

“‘南唐北刘’两家都是中国早期动物剥制标本的创立者,他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制作手法,为剥制技术的传播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做了积极的工作。”肖方认为,“‘南唐北刘’的标本制作技艺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他们的劳动成果较早地与中国生物科学工作相结合。目前,中国传统动物剥制技术依然保有着他们的特色和影响。”

标本师的现状

标本制作师卢春雷认为今天已经没有“南唐北刘”的界限了。“‘南唐北刘’实际上只是历史地域的划分,那是过去动物标本制作最初发展阶段的现象。”卢春雷认为,“在当前,国内标本制作行业采用的都是现代剥制技术,手法上已经没有太大分别。”

卢春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整个中国的动物标本制作师,不会超过100位,其中顶级的也就几十位。他们的作品占据了目前中国动物标本的90%以上,覆盖了全国。”

在卢春雷看来,动物标本制作师是一个很小的圈子。剥制、鞣制、模型、缝制……动物标本的制作需要完成数道步骤,完成这些步骤需要一个标本师拥有好几门技艺。“首先剥皮的工作要做,之后根据制作需要磨皮、削皮等都有讲究。另外在动物标本制作最重要的环节模型制作上,更需要标本师具有雕塑、设计等功底。”肖方补充说。

“所以,从事动物标本制作的很多都是有美工基础的。”卢春雷告诉记者。

“在我国,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些大学的生物系都开设了动物标本制作的课程,但是在90年代因为费用及学科细化的原因而渐渐消失。”肖方告诉记者,“新世纪之后,国家开始重视动物标本制作师的培养,在一些大学又相继恢复了动物标本制作课程。”

“现在动物标本制作师的培养有两种,一种是课堂式的培训,像国家动物博物馆、动物园以及动物标本制作公司会有类似的活动;另一种是相对传统的拜师学艺,动物标本师招收学徒,师徒关系也更紧密。”卢春雷补充道。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第17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