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学会、国际动物学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在国家动物博物馆落幕。头颈相依的鸳鸯、展翅高飞的小鸟、高贵艳丽的孔雀、俯冲直下的金雕、威风凛凛的狮子、奋力追逐的群狼……这些只能在《动物世界》中看到的景象都逼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作为科研、教学、科普、艺术等领域的重要元素,动物标本制作在我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动物足迹难以寻觅的今天,动物标本已经成为许多人认识动物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王俊宁
最近如果有人到国家动物博物馆参观,一进大厅就会被几个“新来客”吸引。大厅左边是一群雄姿飘逸的骏马,右边是一头昂首阔步的大象,身边还跟着憨态可掬的小象。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群饿狼在猎捕一头雄壮的马鹿,4只灰狼努力地围攻马鹿,其中一只几近咬到了马鹿的腰部,好似接下来的瞬间就会将利齿扎入马鹿的皮毛之中。另有一只狼在鹿头前龇牙咧嘴,好像要扑向马鹿,其他两只在追逐和堵截……
栩栩如生的场景,让你仿佛置身于丛林之中。这些都市里的“不速之客”,是近期在国家动物博物馆开幕的动物标本展的“成员”,是为了第二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选美”而来的。
不止是动物标本
2012年举办了首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今年是第二届动物标本“选美”,大赛共收到了30余家企业及个人选送的作品近200件。
摆在大厅的“群狼逐鹿”是今年大赛的一等奖获奖作品。“这组标本在动物的行为、形态结构、力量的表现上近乎完美,且极具美学和欣赏价值。”两届大赛评委会主任、标本大师肖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对很多人而言,动物标本制作是陌生的。”在动物标本制作一线20余年,肖方总会遇见一些关于动物标本的疑问,“孩子包括很多家长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这些动物是不是真的?眼睛是不是真的?会不会腐烂?……所以首先要说明的是,动物标本是动物死后经过艺术加工的再生和复原。原本神龙活现的动物失去生命后,通过标本的方式恢复到生前的状态。”
在我国,虽然动物标本制作更多地用于科研,但是在教育、科普以及艺术领域中也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制作一件动物标本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皮张的剥制,二是内部结构的处理,三是最后的组合。”肖方说,“这些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随着我国野生动物标本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制作工艺要求的提高,精品动物标本在科研、教育、科普、艺术领域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参观或欣赏精美的野生动物标本也是对大自然之美的追求和享受。”
以本次大赛的评判标准为例,以科研标准为准绳的形态解剖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仅占评分的50%,而行为、生态习性、生境的科学性,艺术和美学的视觉感染力分别占30%和20%。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动物标本不止是动物标本,更是精美的艺术作品。
不可或缺的科普形式
随着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机会到野外见识动物。特别是对于生活在都市里的人来说,看到野生动物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动物标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这种缺憾。
让人们近距离观察动物、认识动物是动物标本在科普中的首要作用。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人张劲硕认为:“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认识动物一般通过动物园。然而动物园的动物是不可触碰的,大部分只能远观。动物标本则能让孩子近距离观察,甚至亲手操作。另外动物园的动物饲养种类有限,动物标本种类就广泛得多。”
“我们会利用动物标本来传授动物知识。”张劲硕告诉记者,“举例来说,我们向孩子教课时总会说,中国民间有与‘松鹤延年’有关的字画和雕塑。那么,鹤具体样貌如何,鹤与鹳的区别在哪,这些问题都会用鹤的标本来让孩子观察。他们在观察过程中会了解鹤的形态和特征,会发现鹤有四只脚趾,后面一只脚趾很短,不能抓握树枝,并且与前面三只不在一个平面上。这样就说明,仙鹤是不能站在树枝上的,孩子们就会对‘松鹤延年’有更准确的认知。”
从动物标本制作本身来说,科普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首先是动物标本制作的选择上,要选观众感兴趣又不常见的动物,或者是观众常见但是需求特别多的动物。”肖方告诉记者,“另外,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构造和习性,制作的方法也就不同。特别是对于观众熟悉的动物,标本的制作尤其要注意,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因为这些动物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已经定格,稍有瑕疵就会特别显眼。”
不够规范的“夕阳产业”
虽然在几代中国标本制作师的努力下,中国的标本制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中国的标本制作行业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为目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还不健全,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还不够高。因此,国家需要用严格的法律来控制动物标本行业,而不敢真正放开这块市场。”张劲硕认为,“这就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标本制作行业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中国目前有制作资格、商业化的动物标本制作公司也很有限,并且这些公司的标本制作业务也处于‘十年不开锅,开锅没十年’的状态,仅仅靠动物标本制作很难维持生计。”
而在肖方看来,动物标本行业本身的特性也使得很难出现规模化的经营。“由于目前我国法律的约束,动物标本的制作只能是动物死去之后的事情,工作性质就是‘夕阳产业’。其次是国人对现代动物剥制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和普及。以这两次标本大赛为例,前来参赛的85%以上的人员都是职业标本制作师,都是以标本制作为生计的。这与国外标本大赛50%职业、50%业余爱好者参与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肖方曾到南非一家大的动物标本厂学习,那里运用流水线式的工厂运行模式,其动物标本的规模化生产能力世界少有。“这种在全世界也不多见的动物标本制作公司能在南非出现,是有原因的。”肖方说,“首先非洲的动物资源异常丰富,政府也允许存在猎户狩猎的服务,甚至狩猎本身也是维持非洲动物种群平衡的一种方式。所以这里能够依托来自全世界的动物标本订单服务,建成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工艺、聚集大量动物标本制作人员的工厂。”
“动物标本制作只是动物标本行业的一个环节,它背后还涉及动物标本的来源、动物标本的流通等很多方面。”张劲硕指出,“国外相对完善的动物标本行业依托于其发达的狩猎业,以及对个人收藏动物标本的允许。另外,国外的动物标本制作技术也更加先进,这次标本大赛一等奖‘群狼逐鹿’的制作者田马就有在国外学习的经历,他的作品在国际标本大赛上也获得过奖项。”
第二届中国动物标本大赛获奖作品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第17版 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