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27
选择字号:
张树义:从亚马逊到北极

 

■本报记者 张晶晶

作为我国第一个到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野外研究与考察的生态学者,张树义在亚马逊丛林生活19个月,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虽然已经到了期末,华东师范大学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张树义的行程却依然繁忙。他来往于上海、重庆、北京的各个科普场馆,为大家讲述自己在亚马逊和北极科考时发生的故事。

作为我国第一个到南美亚马逊热带雨林进行野外研究与考察的生态学者,张树义在亚马逊丛林生活19个月,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不仅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出版的科普图书《探秘亚马逊》更是得到了生态爱好者的欢迎;2013年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1名中学生,在张树义的带领下进行了一趟北极之旅,他要求每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课题,而不是简单的旅游观光。

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感同身受的张树义,果断地涉足了鲜少有人愿意做的青少年科考事业。他正致力于让更多人,特别是对自然有着向往的孩子们,亲身体验、领略大自然的美。

既爱又怕的亚马逊

1989年,打小就喜爱动物的张树义终于如愿以偿,到法国居里大学留学,就读于动物行为学专业。其间他结识了自己后来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沙何勒·多米尼柯教授,昵称其为“沙教授”。

“沙教授在此之前带人在法属圭亚那原始森林纵深处开创了一个生态站,研究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协同进化。”结识沙教授帮助张树义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走进亚马逊。对于研究野生动物生态学的人来讲,亚马逊无疑是个圣地。但这个为动物学者所热爱的地方,也常常会冷不丁就给人来个“下马威”。

1991年4月,张树义第一次造访亚马逊。共停留了7个月的时间,主要课题是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及其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关系。野性的亚马逊很快给初来乍到的张树义上了第一课。

某天早晨,在生态站大本营附近小溪边的湿地上,张树义发现了几个清晰且巨大的兽类足迹。他进行了仔细观察和测量:足有碗口大小,五趾具肉垫,行动时重心在掌上。

独自一人的他迅速意识到那正是美洲豹的脚印。美洲豹是亚马逊丛林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动物之一。新鲜的脚印带来莫大的恐惧感,仿佛正有一头美洲豹张着血盆大口虎视眈眈地望着他。一边从包里抽出砍刀,一边小心挪动脚步离开溪流,张树义一口气奔回大本营。

有着20年丛林经验的沙教授对张树义的“敌情”汇报毫无反应,反而祝福张树义运气好能看到这些动物朋友。

“在原始森林里,那些猛兽是不会轻易向人进攻的。因为人不断地向原本属于它们的栖息地扩张,它们的生存范围日益缩小;同时,它们的食物也被人类掠走,只有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才会冒险向人进攻。”张树义告诉记者说,虽然自己也清楚这个道理,但也难免不会碰到美洲豹中的“极端分子”,随身带砍刀还是十分必要的。

雨林的脆弱与美丽

实际上,张树义在亚马逊差点丧命的经历并非来自猛兽,反而是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树木。雨林里的树木十分高大,特有的板状根看起来也提供了坚固的支撑。“但其实大风大雨一来,树木经常一片一片地倒下。”张树义印象深刻的一次遇险正是如此。

当时,正在观察卷尾猴的他突然听到巨大的风声,直觉告诉他附近有树木已经倒下了。根本来不及观察具体情况,他拔腿就往声音来源的反方向跑去。停在安全地带回头一看,刚才还站在自己身边的参天大树已经伏地不起。

亚马逊是张树义的圆梦之地,它的危险和脆弱都让其为之动容。他开始真正理解未经开垦的野性之地的魅力,经验赋予了他独自探险的自信和胆量。之后多次重返亚马逊,他在“天堂”如痴如醉。

张树义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大自然就是这样随着生命的进化将自身编织成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所有的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相关联。不仅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关系,植物与植物之间也有相生和相克,动物和植物也是相互依赖,协同进化。它似乎为每一个物种都作了精心的安排!大自然真是古朴的美、绝妙的诗、醉人的梦、神奇的谜!”

带领高中生迈进北极圈

张树义担任副主席的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曾先后组织过可可西里、塔克拉玛干、三江源头、南北极、东非大裂谷等很多大型科学考察,当时跟随考察的学生都获得了不少收获。2012年的暑假,张树义尝试将这个项目从北京引到上海,而且决定要去一个超乎大家想象的地方——北极。9名中学生报名参与,其中也包括张树义的儿子。

“每个人都要有课题。”这是张树义对于每位团员的要求,他经常向团员强调的就是“这不是一场豪华旅游”。团员们的课题涉猎广泛,北极熊、雪绒花甚至是冰裂、地衣。第一届北极科考团中有7名团员的研究报告在上海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中学校长和家长的注意。

成都七中的校长辗转联系到张树义,希望能够让自己学校的学生参加北极科考。诸如此类找到张树义的人还有很多,经过严格审核,2013年北极暑假科考的阵营最终确定,共有31名学生,2名老师参加。

“中学生去北极,很多人未必理解为什么。对很多学生来讲,北极之行可能会影响其一生。”张树义组织中学生进行北极科考的事情很多人会觉得是在作秀,面对非议,他依然坚持自己最初的观点,希望有条件的青年人能够像他一样,领略大自然最原始的美,体会最纯真的感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即使是多次造访北极的张树义本人,仍然会不间断地产生这种感受。之前鲜少有人组织青少年进行极地科考的主要原因就是安全问题,而这也是他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的重点。

所有人一登船首先要接受安全教育,绝对不允许单独行动,外出必须有领队陪同等等,这些规矩孩子们听到耳朵里都快生出茧子。

也正是在这样的严格规定下,所有人得以与真实鲜活的北极熊近距离接触,在北极圈内乘船观察生活在悬崖上的鸟类,与迁徙于地球南极和北极之间的燕鸥相遇,找到远古久远的植物动物化石,捕捉到全球稀有的独角鲸出没海面的珍贵画面,品尝挪威传统的肉丸子……

张树义本人也因此对北极有了更多的体悟,他写道:“北极是一个古老的世界,没有城市的高楼林立,亦没有乡村的田园风光;没有金钱的争夺、权力的斗法,只有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我们在冰川上一步步小心地行走,眼前白茫茫一片,稍有不注意就会滑倒。这一幕留给人最深的印象,从而教会我们生的不易。从北极带来的生命的领悟百转千回永不腐朽,我在这里有了人生迄今为止最深的体悟。”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第12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