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姜天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27
选择字号:
削山造城:喧嚣下的“生态透支”

 

■本报记者 彭科峰 见习记者 姜天海

近日,3名中国学者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国的“推山造城”项目无论是在环境、技术还是经济层面上,都没有经过充分考虑。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3名学者钱会、李培月、吴建华等认为:“关于土地创造的成本和效益的建模很少,经验不足和技术难题导致项目被推延、增加了成本。此外,对环境的影响也未经过充分考虑。”

相关数据统计,近10年中,中国大量高150米的山被削平以填平山谷,创造了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陕西延安、湖北十堰、神农架(机场)、云南东川先后曝出投入巨资削山填谷、打造新城。

“因为在世界上没有这样‘移山’的先例,我们没有指导路线。最令人担忧的问题是在新开发的土地上建设城市。以延安为例,这片土地由很厚的淤泥组成。这种软性土壤在湿的时候会塌陷,导致土地下陷、房屋结构崩塌。这种土壤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让地基变得稳固。”李培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削山造城”的风行,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原因。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黄顺江表示,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一个基本问题始终无法回避,那就是土地。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使得我国保护耕地与城镇建设对土地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根本上说,只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没有完结,这一矛盾就不会得到真正解决。目前人们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缓解这一矛盾。而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削山造城”,其根源正在于此。

十八大之后,国土部门提出要对大城市划定空间增长边界,从而使得许多城市的土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在这样的形势下,中西部地区的许多城市,由于位于山地丘陵或沙漠边缘,荒地宽广,土地约束不是很强烈,从而可以继续进行规模扩张。于是,兰州、延安、十堰等削山造地,大规模建设新城,云南省甚至提出要推行“山地城镇化”模式(即利用山地丘陵扩建城镇)。

实际上,学者们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近年来,此类对生态环境改变巨大的工程,已经引发了一些生态危机。

在延安,相关的科学研究表示,“削山造城”之后,土壤侵蚀增加了当地水资源中沉积物的含量,而黄土土质疏松,在填埋沟壑的过程中,其黄土沉降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削山造城也让十堰损失惨重。2012年雨季,流经十堰的茅塔河因为河道被堵塞,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水灾,导致当地白浪村变成一片泽国,损失惨重。

“应该说,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前是这个结构,现在随便就将其中一部分破坏掉了。生态系统包括水、土地、生物等各个方面都是整体,随便改变它的一个结构,就会产生蝴蝶效应。”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授曾贤刚说。

黄顺江认为,首先地方政府需要转变观念。事实上,削山造城这类事情的出现,正是长期以来盛行的粗放发展方式的典型体现,说明这些城市还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城市发展依然依赖于对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侯京玲表示,国家层面的整体布局和引导已迫在眉睫。

黄顺江表示,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一条根本途径是转变发展方式,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增长,也就是由重规模向提质量转变,使得经济增长不再简单高度依赖于对土地等基本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解决土地紧缺矛盾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城市向立体发展,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二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设网络状的城镇体系,由多个中小城镇代替单一的中心大城市。

(详细报道见第4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