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葛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27
选择字号:
嬉皮士与物理学

 

《嬉皮士救了物理学——读心、禅和量子》,[美]戴维·凯泽著,李月华、张武寿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他们中的一些人称得上是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大师的一支有意思的继承发扬者,这种继承和发扬不是得自直接的师徒关系,却是来自精神上的。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的传奇故事。

■葛之

关于科学家的传记现在问世的已不少,一般而言有三种:一是就一个主角,如艾萨克森的《爱因斯坦传》;二是群体传记,但每个人单独一篇,如E.T.贝尔的《数学精英》;三是关于一个科学家(不一定组织严密,可以是松散的)群体的传记,如《混沌》《复杂》《宽客》《环宇孤心》《量子物理史话》《信息简史》《基本粒子物理学史》等。第三种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是严格的传记,它是就某一个学科领域把一些相关人士串起来,但人和事的分量也不轻,以增加可读性。《嬉皮士救了物理学——读心、禅和量子》也是如此。不过比之《复杂》《环宇孤心》等书,单看这个书名就觉得相当别致,让读者还未翻开就“浮想联翩”——嬉皮士与物理学有什么关系?作者戴维·凯泽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承认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他的“创意”,确实也为吸引读者,当然不能毫无根据。显然此书不仅谈物理,还涉及了20世纪下半叶重要的文化现象。

毋庸置疑的是,自人类文明以来,自然科学中以物理学的成就最为辉煌。从伽利略到牛顿时代,物理学对宗教(其实就限于基督教)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与哲学相互之间的影响也非常深刻,在此期间也只有达尔文理论才能与之媲美。从欧拉、拉普拉斯、法拉第到麦克斯韦时代,物理学深入发展,数学工具越来越精深,此时已没有必要与宗教对抗了。

然而进入20世纪,到了爱因斯坦再到玻尔、薛定谔、海森堡时代,物理学与哲学、宗教的关系突然变得耐人寻味起来。这是因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上去是那么地匪夷所思,与东方的一些神秘思想似乎有点不谋而合。当时的这些物理学大师们对东方思想都表示出一种好感。不过好景不长,进入二战以来,物理学尽管依然受到重视,但它已与技术紧密结合,尤其是在武器和雷达的研制上,物理学家渐渐离开了那些充满魅力的理论思维,基础研究的实验经费不断被削减,与哲学、宗教几乎断绝了关系。

本书却另辟途径,将视线投入到新的时代。事实上,进入冷战乃至冷战之后,物理学的这种孤立的暮气沉沉的状态终于得到了一些年轻人的关注。这伙人其实是一个“杂牌军”,他们多半没有头衔、名号,对什么都感兴趣,这其中自然产生无数的谬误,但也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获得真知灼见。可以这样说,他们中的一些人称得上是爱因斯坦、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等大师的一支有意思的继承发扬者,这种继承和发扬不是得自直接的师徒关系,却是来自精神上的。本书讲述的就是他们的传奇故事。

事情要从1975年说起,美国加州伯克利的两名研究生因对现状不满,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讨论小组——“基要物理学小组”,后来更多的认同者加入这个小组,甚至还得到了资金的资助。这些人把LSD药物迷幻旅行、东方神秘学、特异功能、读心术与量子物理混合到一起。

最终,这些离经叛道的嬉皮士们的想法得到了社会媒体的多方关注,扭转了现代物理学的方向,使主流物理学界开始关注起量子理论中的基本问题——如贝尔不等式、量子纠缠和量子信息等。进而,嬉皮士物理学家对技术革新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可克隆定理”类似于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加密技术的理论基础:量子加密不同于普通的加密通信,即使被途中截获,它也已遭到了破坏。这项技术已经付诸实施:2004年和2007年,分别在维也纳和日内瓦作了演示,前者用于市长的银行转账,后者用于瑞士全国选举中的电子投票。

书中还提到当时出版的两本书,是这种精神传承的成果,在今天也堪称经典,不断重印,两书的作者也都积极参与基要物理学小组。一本是卡普拉的《物理学之道》,另一本影响颇大的著作是祖卡夫的《跳舞的物理大师们》。上世纪70年代西方科学思潮十分之活跃,《最初三分钟》《社会生物学》《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自私的基因》均于当时问世,今天仍是经典。

在《嬉皮士救了物理学——读心、禅和量子》中可以看到:原来科学并不意味着绝对正确,恰恰相反,科学研究中谬误无数,但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它可以时时更正这些错误,不断前进。科学家也并不意味着一板一眼,一板一眼的科学家确实存在,但更多的并非如此,科学家最重要的是具有怀疑精神,科学不正是在不断怀疑、反叛、玩耍中发展的吗?从这一点来说,嬉皮士与科学家的精神还有点不谋而合呢。

此外,科学家们最好组织成一个自由、平等交流的群体,单打独斗在今天是不适宜的。有很多科学家群体,比如布尔巴基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圣菲研究所,基要物理学小组也是,如果能置身于某个学派中,定因分享很多知识、见解而过得十分充实。

在今天,知识界已完全接受了上述观念,不过,对于广大对科学敬而远之、对科学家坚持那种固有印象的公众而言,读一读这本书仍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要知道,绝不仅仅是它的书名吸引人,其译文也是非常生动流畅的。

《中国科学报》 (2014-06-27 第19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地球多了个临时的迷你月球
卫星十二号进入预定轨道,将开展技术试验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