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城 潘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11
选择字号:
环境信息对接论:环境领域新命题

 

2007年,吴道宪应邀在北京大学“中华国学与建筑环境研讨会”上作环境信息理论学术报告。

■陈城 潘锋

是谁,拥有一个不变的信念,多年潜心在环境规划领域构筑着一个美丽的梦想。

又是谁,陶醉在环境信息对接研究的时空里,借助环境信息对接的因果变化,探究其相互作用,摸索可感知和可开发利用的环境信息对接论。

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策划师吴道宪,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独到的慧目匠心,在跨越时空的视野里,不断追梦着环境领域的新命题——环境信息对接论。

信息对接牵动梦想

环境信息对接论是环境策划师吴道宪十几年来针对人居环境研究摸索探求的理论结晶。

人居环境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中心,以生产、生活、工作、商业和居住环境等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面对加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城市人口越来越密集,商业贸易越来越发达,这些都需要不断对城市建设进行必要改进。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仅靠一个行业、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已经远远不够了。

吴道宪出生在历史文化名城雷州,长在人才辈出的南山村。很小的时候,他常常会突发奇思妙想,产生别具一格的想法。在人生的成长中,他逐渐认识到环境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又是多么的重要。他已经深深地感悟到了环境与人的辩证关系:人离不开环境,人与环境密切相关,只有研究环境,才可以更好地懂得人,要懂得人就必须深入研究环境,而研究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环境,让环境为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服务。带着这样的辩证思想,他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命题,他总是这样提醒自己,国家昌盛才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富强,人民的美好生活才是最伟大的幸福。在探索、研究和实践“环境信息对接”这一环境领域新命题的道路上,吴道宪希望通过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信息,来建设和改造更多、更好的人居环境、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美丽梦想。

为此,吴道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走进了一个他曾经十分陌生而又充满挑战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环境信息对接论研究。他默默研究了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研读了六经之首的《易经》,研究了现代《环境学》《环境概论》《环境建筑学》《环境与人居》等环境理论著作以及一大批西方环境理论典籍,博古今之精华,取中西之精粹,不断解析环境信息对接的奥秘,并逐渐形成了环境信息对接论这一独特的理论观念。

他认为,环境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发展的,时时刻刻释放出信息;同时,环境释放出来的信息是对应的、互动的,也是相互参透的;信息和信息之间又是每时每刻进行对接交流的。环境信息对接研究的不断深入,激励着吴道宪开始了十余年不留余力的深入研究,并期望发现环境信息对接理论的真谛。通过类比象征的手法,运用联系发展的思维观点,他认为环境信息对接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即有形环境信息对接、无形环境信息对接和信息对接能量释放。

有形环境信息对接

对于有形环境信息对接,吴道宪将其归纳为是固有形态释放的信息在一定时空里进行对接交流,这种交流又是直观对接的一种互动模式。也就是说,有形环境在信息对接交流中表现得最为直接,最为丰富,无处不在并以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释放出来,被人们接纳、吸收、归类和加以利用。这就如同我们看到太阳一样,太阳的形状、颜色,以及太阳发出日照等信息,都直接通过人们的眼睛这一视觉器官传递给大脑,人的大脑就从中获取了相关的信息数据、信息符号和信息属性,随之大脑给予储存、记忆和即时做出反应。如当遇到强光时,人们就会马上闭上眼睛,这种意识流的生成就是有形环境信息对接的结果。

吴道宪认为,有形环境的信息对接有其自身的表现特征。这种特征是在特定的时空里表现出来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空间实体形态,就像人们看到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山石田土一样,所有形态都是实实在在的物理形态,因此在有形环境的空间世界里有什么样的实体,就会传递出什么样的环境信息;有什么样的环境信息,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实体。人同样也是有形的实体,人体本身也是信息源,人体在接收信息时同样发出信息,与周围的环境信息相对接,这就像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自己就是一道风景。所以,有形环境信息对接是对应的、互动的,是每时每刻不断交流的一种直观对接互动模式。

无形环境信息对接

有形环境信息对接是环境信息对接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无形环境信息对接。吴道宪认为,无形环境信息对接与有形环境信息对接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有形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固有形态,而无形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只能凭感觉、感知和感悟,就像人们周围空间的“气场”。无形环境信息是以一种无形、无色又看不见的能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体之间。而人体也是一个气场,也不停地释放着信息,释放的信息与外界的气场进行对接交流。因此,外界的气场与人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统中医药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璀璨的中华医药文化中,气功为许多人所熟悉,人们所感受到的来自气功的“力量”,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环境信息交流。

以地球和人体为例,吴道宪表示,地球是一个大“气场”,人体便是置于其中的小“气场”。地球的“气场”和人体“气场”随时产生交汇对接,由交汇点形成信息,这种信息不断地被传递着。在信息流的作用下,地球气场就与人体气场相互对接,人体气场不断汲取来自大自然的“营养”。研究表明,气场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在对应、在交接。人体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之中实现了与自然的交汇,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样,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来,也可以被认为是环境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信息对接过程。

信息对接中的能量转化

当点燃一堆篝火,人们就能看见一簇火光,感受到光的热量,获得光的照明。这些能量、光照的信息通过人体的皮肤、眼睛等感知器官由神经传入大脑,由大脑进行分析判断并从中获取来自外界的信息。吴道宪认为,不论是有形环境信息对接,还是无形环境信息对接,对接的结果始终离不开人。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与自然,人与人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多元化交流,这种多元化的交流方式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这种信息有的是正能量,有的是负能量,由此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环境信息对接错综复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状况。当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越来越多的不良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更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力度。

吴道宪在整个研究过程发现,良好的环境传递释放出来优质的信息,如孩子考上大学、个人职务晋升等,这些信息释放出来的是正能量,而这种正能量带给人们的是正面、向上、充满生机、蒸蒸日上的人生体验,正能量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积极动力。而劣质的环境传递释放出来的糟糕的信息,如工作遇到挫折、生病住院等,这种信息所释放出来负能量带给人们消极、消沉、垂头丧气、萎靡不振的人生体验。负面信息阻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影响着人们的命运和未来走向。但吴道宪认为,对此要辩证地看待,环境信息对接释放出来的正面信息或负面信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良好的环境如果受到破坏,其释放出来的信息也会变成负面;如果对劣质的环境加以科学合理的改造,使其转变成为好的人居环境,也同样可以释放出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因此,在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商业地产改造中,在充分利用原有良好环境的同时,也应积极改造不良的劣质环境,使其转变为良好环境并带来令人向上的环境信息。

吴道宪特别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建筑的不断出现,对于高楼大厦这样的人造环境,由于人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环境信息,这种差异会给使用者造成截然不同的感受。如同每个人都愿意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工作,而不愿意呆在地下室里一样,这一点在城市建筑特别是写字楼、商场的规划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在潜心研究环境信息对接论的环境策划师吴道宪,正在把环境信息对接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了“金基城”等现代建筑的环境建设和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遵循科学原理打造良好的人居生活环境,为企业的环境改造和环境建设不断带来商业繁荣是吴道宪的终生追求。


 

金基城整体改造后,成为广州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

《中国科学报》 (2014-06-11 第10版 专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2025年6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果树还能变石头
两道同心圆环揭示恒星“双重引爆”证据 有证据证明成年人类也会萌发新脑细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