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弘扬中医药团队协同创新精神 发挥慢性筋骨病防治特色优势 |
——记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拥军创新团队 |
■本报记者 潘锋

学术名片>>
王拥军,男,49岁。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硕士及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院长。
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骨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先后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导师、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劳动模范,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项目(骨退行性病变)负责人。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及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中医骨伤科创新团队在王拥军教授、施杞教授带领下,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骨退行性病变)的应用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脊柱与椎间盘、骨与关节的退变性、代谢性、炎症性、免疫性、风湿性、肿瘤性等疾病。
(一)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特色优势,临床疗效显著,研究成果不断推广应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医疗费用。
该团队将中医气血、脏腑、津液、经络理论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化学物理学、生物信息学等有机结合,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并祛,内外兼顾,筋骨并重,脏腑调摄,动静结合,身心同治”的学术思想体系,创立了“调和法”(调和气血、补益肝肾)和“调衡法”(调衡筋骨、恢复平衡)系列防治技术,阐明了慢性筋骨病发生与发展机制以及中医药作用规律。
近十年先后治疗慢性筋骨病80多万人次,93%以上的患者病症得到改善,并降低了手术率和复发率,降低了医疗费用。构建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养生康复、转化推广”的健康与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临床规范化防治方案,在全国推广应用,在社会上形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筋骨病到龙华医院”的良性反馈机制。
开发了“芪麝丸”、“参芪麝蓉丸”、“健腰密骨片”和“复方芪灵片”等11种中药新制剂和13种医院协定方,替代了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并降低了胃肠道刺激等副作用。编制了“整颈三步九法”、“整腰三步九法”、“颈椎保健操”、“脊柱侧弯体疗操”、“施氏12字养身功”和“筋骨平衡操”等。
近年来围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等建设,该团队制定了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等诊疗常规,并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制订了《中医骨伤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综合防治体系已经在全国1000多家医院和社区推广应用。
(二)揭示了椎间盘退变的新机制,发现了颈腰椎间盘退变存在“三期变化规律”。证明“益气化瘀补肾法防治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科学性,系统地研究了“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作用机理。
建立了18种椎间盘退变病理、病证结合及基因敲除动物模型。证明椎间盘退变早期椎间盘软骨终板钙化,椎体与软骨终板交界处微循环障碍,导致椎间盘营养供应降低;中期细胞外基质降解,PLA2、PGE2和TNFα等炎性因子释放增加,胶原、蛋白多糖降解;后期椎间盘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基质与细胞粘附功能减退,细胞内外相关信号转导降低,导致细胞凋亡。
证明骨退行性病变在物理性压迫的同时,化学性炎症反应也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出了“抑制炎症因子”和“增加细胞营养”的治疗方案,并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建立了骨退行性病变非手术与手术序贯联合防治体系。率先提出椎间盘退变“炎性因子诱导学说”和“抗炎法治疗颈腰椎疾病”的观点,第一次报道椎间盘退变与衰老并存,并率先发现椎间盘软骨终板肥厚性钙化,椎体骨赘形成来源于椎体软骨终板。31篇原创性SCI论文发表在Spine、JBMR等国际专业期刊,被Spine主编誉为“首先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了椎间盘退变内在规律”。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医药界目前唯一获得者)。
建立了大鼠脊髓、神经根“压迫性损伤”和“减压”模型(J Neurotrauma, 2009,26:1-7);并利用TNFa-tg、K/BxN等模式小鼠,发现淋巴增生与炎症因子是关节炎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Arthritis & Rheum,2010,62:1881-89;2011,63:2318-28)。Nature Review Rheumatology主编评价“促进淋巴增生和减轻慢性炎症反应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潜在靶点(2011,7,376)”。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获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证明了中药新药“芪麝丸”通过改善椎间盘微循环、抑制PLA2及PGE2等炎症因子释放和ECM降解、调控TGFβ/Smads、Wnt/β-catenin等信号转导过程,减缓椎间盘退变(J Pharmacol Sci, 2010,113:23-31)。发现麝香酮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1β下游ERK1/2和JNK信号分子的磷酸化,抑制了椎间盘软骨细胞炎症因子和相关降解酶的表达,进而防止椎间盘软骨终板退变(Clin Orthop Relat Res, 2010,468:1600-10)。提出并证明“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是骨退行性病变的病理基础,阐明了“益气化瘀法”延缓骨退行性病变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机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计划项目等资助,“益气化瘀中药防治椎间盘退变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利用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模式动物及RNAi 等技术方法,发现骨代谢及骨退变性疾病新的调节机制,揭示了骨代谢与修复过程中新的信号转导通路与机制。
发现Smurf1诱导Runx2降解,调控BMP信号通路,证明了“骨赘来源于软骨细胞”(J Biol Chem,2006,2816:3569-76),被Nature Medicine(2011,17:1594-601)引用,证明该成果有助于发展组织再生医学。首先发现并证实Runx1、Runx3及亚型MASNS、MRIPV在干细胞分化为骨细胞过程中具有直接的、连续的作用,并有时效、量效关系,发表在JBMR(2005,20:1624-36;2007,22:1260-70),被Science(2012, 336:717-21)引用,证明本研究开拓了干细胞促进软骨修复新领域。发现β-Catenin和Smad3基因在调控骨与软骨代谢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Arthritis & Rheumatism,2008,58:2053-64;Arthritis Rheum, 2012,64:2611-23; Spine, 2009, 34: 1363-9),被Nature Genetics(2011, 43: 121-8)引用,并在临床试验研究中得到证实。首次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鉴别出软骨细胞中BMP2在软骨内成骨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证明β-catenin 信号过表达导致骨性关节炎(J Cell Sci,2011,124:3428-30),被Nature Medicine引用(2013, 19:179-192),认为该发现为治疗骨骼平衡相关性疾病找到了干预靶标。该研究方向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资助,确定了本团队在骨细胞代谢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
(四)明确了补肾中药调节骨代谢的药效及机制,发展了中医“肾骨系统”“筋骨系统”“中枢—肾骨系统”“肾藏精系统”等脏象系统理论。
证明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阴虚”和“肾阳虚”为主,补肾阳中药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滋肾阴中药可以有效抑制骨丢失;并证明补肾中药(蛇床子、补骨脂、淫羊藿、女贞子等)及其有效组分(蛇床子素、补骨脂素、淫羊藿苷、齐墩果酸等)可以有效增加OPG-/-、卵巢切除等骨质疏松模型小鼠的骨量,其抑制骨丢失的机制部分与上调骨组织细胞中BMP、β-catenin基因和蛋白表达,激活BMP/Smad、β-catenin/TCF信号通路活性,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和成骨细胞功能,促进成骨有关;并通过调节NFATC1、C-fos的表达,抑制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抑制骨吸收(JBMR,2010,25: 1234- 45;BBRC,2011,405: 256-61;Front Biosci, 2012, 4: 1224-36)。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证明随着机体的生长壮老,骨代谢水平与“肾精”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成体干细胞、微环境调控骨与椎间盘“生长壮老”全过程,“肾精亏虚”过程BMSCs数量和功能同步降低,并建立了评估与预测数学模型;“肾精”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骨组织相关细胞微环境中神经-内分泌-免疫因素的系统调控作用;补肾益精法可以通过调控微环境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因素,调节骨组织细胞的功能;证明BMP、β-catenin 是“肾主骨”的部分物质基础;并率先提出中医“肾骨系统”以及“中枢-肾骨系统”。发表在JBMR、Bone、Molecular cell、Manupause等。得到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支持,研究成果和理论创新为中医学理论研究建立了新的模式。获得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五)创立了慢性筋骨病(骨退行性病变)中医药防治体系、转化应用模式以及学术思想体系,推动了临床疗效提高和学科发展。
开展了“芪麝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芪灵片”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及莫比可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明芪麝丸和芪灵片安全有效、复发率低,能够替代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Trials,2013,14:322-27)。完成了“温肾阳颗粒”“滋肾阴颗粒”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与随访观察(Trials,2011,12:187-92),证明补肾药可显著提高患者骨密度、缓解骨痛、改善生活质量。发现并证实了“筋伤为先,骨损为主”导致筋骨失衡的机制,创立了“恢复筋骨平衡”的法则,弘扬了中药、针灸、推拿、导引等传统疗法防治骨退行性病变的特色与优势(Spine,2006,31:1532-8; 2008,33: 2052-8; Arthritis & Rheum, 2012,64: 2611-23)。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该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中医“肾主骨”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上海市高校“创新团队”(中医药防治脊柱与骨关节退变性疾病的研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并承担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筋骨理论与治法)、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骨退行性病变)、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等建设任务。
先后获得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46项国家级项目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50多项各级各类人才基金项目。围绕“慢性筋骨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主办8次国际骨代谢学术研讨会,主持13次国际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89人次。共发表论文36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6篇(总影响因子大于269),ISTP收录3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并已授权11项,开发中药新制剂12项,成果转让6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药新药“芪麝丸”和辅助治疗骨肿瘤的“芪珍胶囊”获得中药新药证书。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基础》《中医骨伤科临床研究》《实验骨伤科学》等28部,参加制订WHO手法原理和安全性指导文件。先后获得国家及部市级科技成果奖32项,201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发展。
该团队始终坚持“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的建所方向,深入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为实现中医药的振兴之梦不断努力奋斗。

慢性筋骨病理论模型
《中国科学报》 (2014-06-11 第8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