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6-3
选择字号:
“环境病”研究有赖“上头”

 

室内空气、机动车尾气、饮用水、食品已成为当前影响公众健康的四大环境“重灾区”,这预示着中国下一步发展将面临重大挑战。对此,专家认为——

■本报记者 陆琦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70%的疾病和40%的死亡人数与环境污染因素密切相关。比如,长期暴露于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会诱发皮肤癌、肺癌、直肠癌、胃癌、膀胱癌等;二恶英类化合物与呼吸系统、造血系统、结缔组织和软组织、肝脏、胸腺等几乎所有的肿瘤均有关。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局部地区甚至呈激增态势。”近日,在一场关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中科院院士江桂斌则表示,迄今为止,还没有国家重大项目对环境与健康危害研究进行长期支持,而这方面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

健康问题激增

江桂斌表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室内空气污染、城市机动车尾气、饮用水污染、食品污染等。

研究表明,全球近一半的人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中,室内环境污染已经引起33.75%的呼吸道疾病,22%的慢性肺病和39%的支气管炎、气管炎和肺癌。全球每年约有1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而死于哮喘病、白血病等。

“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已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问题凸显。”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邹小农说。

比如,针对河南林县食管癌的病因研究发现,可能的病因包括:亚硝酸、霉菌感染,缺少微量元素以及口腔不卫生等;云南个旧锡矿矿工肺癌病因调查发现,职业环境中的氡及其子体砷是导致肺癌发生的主要职业性环境污染物。

江桂斌直言,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是人类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影响的时间和范围将是空前的、长期的和广泛的。

基础底数不清

环境与健康问题关系到广大群众切身安全和利益,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标。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总则中提出“保障公众健康”,并且新增加了第三十九条,对环境与健康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一次把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在法律上进行明确。

不过,专家们坦言,尽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就保障公众健康的实际要求而言,还相距甚远。

“要对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与健康危害有一个很清楚的认识,我们现在还面临较大的挑战。”江桂斌说。

目前,典型区域污染物暴露特征缺乏数据支撑,即底数不清。我国环境与健康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因环境污染或污染事故导致的急性人体健康损害事件不断发生,相关部门对这些事件调查的范围、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造成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引起的健康损害基础数据缺乏。

此外,关于污染物暴露诱发机体细胞损伤的生物机制不清楚,不同区域健康风险形成的污染物暴露量和主要风险污染物不确定。

“研究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非常重要的证据就是人群流行病学证据。”上海市肿瘤研究所教授高玉堂说,“监测资料要长期累积,疾病资料也要长期累积。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比较缺乏。”

江桂斌透露说,迄今为止,没有国家重大项目对环境与健康危害研究进行长期支持。

亟待联合攻关

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江桂斌认为“仍缺乏系统的研究”。他说,与健康相关的基础数据缺乏,环境科学、毒理学和公共卫生研究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由于缺乏下游支持,临床医学很难解释发病原因。

以PM2.5为例,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毋庸置疑,但问题本身是非常复杂的。“已有研究仍属评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尝试性研究,其结果在目前仅具有参考和警示价值。”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说。

为此,他建议,制订和实施空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流行病学研究计划,研究PM2.5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和机理,强化主要大气污染物的环境毒理学研究,为评价我国大气污染疾病负担和采取必要的对策等问题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认为,制伏癌症绝不是单靠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可以解决的。“肿瘤是一类病,是多病因、长过程、多靶点的常见病,必须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解决,必须多学科、多方法、多标志地进行集成创新。”

对此,专家们达成共识: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学科交叉、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十分重要。

《中国科学报》 (2014-06-03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