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之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5-23
选择字号:
韩国温突与东北暖炕

 

■林之光

【韩国温突(英语名Ondol)不是由突起的炕,即卧室的一部分面积取暖,而是整个地面都是取暖的(全铺式地暖),地面下都分布有烟道。这是为适应当地低坐卧式起居文化而诞生的设施。】

韩国2005年“端午祭”,2013年“越冬泡菜(文化)”先后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3月17日,韩国又提出要为“温突”申遗。而且由于韩媒炒作:“中国也有地热式采暖技术,因此韩国必须加快速度抢先申遗。”网上一时掀起“轩然大波”。有的网友说韩国在抢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去申遗,是一种文化侵略。

韩国温突和东北暖炕类似的地方很多,即两者都是利用生火烧炕取暖的原理。这是因为包括韩国、朝鲜、我国华北、东北以至西伯利亚在内,都是世界同纬度上冬季最冷的地方。过冬必须取暖,而古代取暖必然用火。

但是,韩国温突和东北暖炕还是有很大不同。我们且从东北最北端的漠河暖炕说起。

1996年11月9日(是日漠河最低气温零下39℃),我作为科学顾问,随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栏目组来到我国的北极村黑龙江漠河,拍摄气象专集以庆祝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开播15周年。这里是我国冬季中最为寒冷的地方,全年最冷1月平均气温零下30.9℃,1969年2月13日清晨这里出现了零下52.3℃的我国极端最低气温纪录(与西伯利亚零下70℃的北半球最低纪录亦已相去不远),因此被称为我国的“寒极”。漠河应该是我国冬季最需要取暖、暖炕设施最典型的地方。

我们拍摄的是漠河村村长冯显宗的家。这是1969年用五六十方木材建成的木刻楞房,号称“百年不坏”。

冯村长家正房3间,面积80多平方米。中间是向外开门的堂屋,是做饭、吃饭的地方。两侧是卧室,卧室中的主要取暖设备就是睡人的暖炕。炕用砖砌成,位于南窗下,贯通全屋。炕内有烟道,一头上通烟囱,一头旁通堂屋的炉灶。白天煮饭、炒菜、烧水、熬猪食,也就是在烧炕取暖了。西屋是老人睡的,炕边有小口,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另加火取暖。燃料当时是用山上的杂木,据说当时一户一冬要烧掉15方杂木之多。但是在隆冬季节,一天光靠3餐做饭热量还不够,夜间还要在炉内填煤慢燃,才能保证在最长17小时长夜(冬至日)中室内一直温暖如春。

不过,我发现,冯村长家堂屋里还有一个特殊的取暖设备,这至少是我在辽宁看到的农户中是没有的,即堂屋两侧的墙壁也是中空有烟道的,上通烟囱,下通炉灶。它主要是为堂屋取暖,因为堂屋体积很大,又直通大门,光靠两个灶热量不够。这在黑龙江西部称为“火墙”,是当时招待所、旅社常用的取暖办法。生火口在室外,由旅社管理。

但是,韩国温突(英语名Ondol)不是由突起的炕,即卧室的一部分面积取暖,而是整个地面都是取暖的(全铺式地暖),地面下都分布有烟道。这是为适应当地低坐卧式起居文化而诞生的设施。因为房间整个都是生活活动区,地板上哪块不取暖,在上面活动都会觉得不舒服。因此把温突译为“暖炕”实有很大误差。

实际上,韩国温突和我国漠河暖炕之间的差别,不仅仅在于因居住方式(文化)不同,还和气候条件不同有关。最主要是冬季温度,漠河属寒温带,1月平均气温零下30.9℃,地下2米有终年不化的永冻土,而位于韩国最北部的首都首尔仅零下4.6℃,最南部甚至在零上。所以韩国温突房间可以全地面取暖,而东北暖炕则都采取集中加热睡炕的办法,否则会浪费很多的宝贵热量;另外,首尔年平均降雨量1260毫米,漠河只有它的30%,因此房屋的排水、防潮等功能和结构也有重大不同。

气候条件甚至可以造成居住和取暖方式的更大差异。例如,我国南北方都是汉文化,但居住方式却是“北炕南床”。南方不仅睡床不睡炕,而且根本不取暖。这是因为我国房屋居住的主要矛盾,北方是冬季寒冷,房屋紧凑密闭烧炕取暖效果才好;而南方主要矛盾则是炎热长夏,房屋必须造得高大通风,但这样在冬季中任何取暖方式(包括暖炕)的效果都非常差,所以过去一直不取暖,最近才提出取暖问题,尽管江淮、江南北部冬季中也很冷(当然南方不睡炕还可有别的原因)。可是韩国因夏季不热,首尔温度和沈阳接近,所以温突(房屋相对封闭)也可舒适度夏。

《北京晚报》4月12日发了一篇关于中韩文化关系的文章,大标题叫《都教授“遇上”孔夫子》。就说到温突确有“朝鲜元素”“韩国成分”,即与东北暖炕有文化差异。但我认为还应加上“东北的‘西伯利亚严寒’遇上韩国‘暖冬’”,即气候差异,这样就全面了。

《中国科学报》 (2014-05-23 第19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发现可延缓帕金森病的原始创新靶点 科学家发现中等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
自2000年以来,全球冰川缩小了5%以上 “天关”卫星捕捉到罕见的X射线双星系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