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么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日本人笔下的中国历史
 
毛泽东看《拿破仑传》,分别看了英国人、法国人和俄国人写的不同版本,并且总结说法国人写书时是在怀念这位伟人,俄国人写拿破仑实际上是在吹库图佐夫,而英国人基本就是在骂娘了。看个人的历史尚且需要参考如此多的角度,看一个国家的历史更应该博采众长。
 
■么辰
 
历史上的人和事,从来都是“被写体”。中国的历史自《尚书》以降,写史书者代不乏人。中国人写中国的历史,犹如太仓之粟,陈陈相因,揆其要者,有《尚书》《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明通鉴》,还有各朝纪事本末和各种稗史、笔记、类钞。
 
细究一番,发现中国的史书都难以说是尽善尽美的。《尚书》的文字有待商榷的不少,连王国维这样的人都说自己无法全部看懂。《春秋》失于简略,《史记》可谓绝唱,然而司马迁偏好猎奇,连卓文君的闺中私语都能被记录在堂堂史书之中,因此民国时代的中学生也只是把《史记》当成历史小说来读。明朝的遗臣顾炎武曾在《日知录》里面毫不客气地列举出司马迁犯过的硬伤。《资治通鉴》和《史记》犯了同样的错误,就是把历史写得像小说,比如霍光“坏了事”之前和他老婆的密语都被记载下来,让人难以置信。另外,其记录时间起始于三家分晋就说明了此书是写给统治者的,较多关注于政治和权术,极少写或根本不写文化和艺术,难以说它是一部真正而全面的历史书,《资治通鉴》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帝王的政治教科书。
 
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中国的历史》上起于中国的远古时代,下迄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可谓一部中华通史。单就内容而言,以十卷本的容量很难说能把中国历史写得详尽。相信对于中国历史稍有研究的人都能发现这一点,一些很有意思的历史细节在这套书中难觅踪影,一些史实与中国人编的所谓正史有所出入,甚至出现了一些硬伤,包括把曹汝霖的照片硬标成了西原龟三。然而作为一套完整的外国人写就的中国史,本书无疑是一部拥有新视野的经典之作。
 
它的最大特色,是以一种全新的观点来重新诠释中国史。比如,在第七卷《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中,作者将宋朝的诞生定于发生在唐朝中前期的安史之乱以后,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安史之乱才导致唐朝的盛世不再,唐朝统治者此后再也没有真正统一过,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武将叛乱、包括黄巢起义的农民起事不断发生。虽然在某些阶段,藩镇势力受到打击,唐朝统治者的权力有所恢复,然而其最后被手握重兵的藩镇节度使朱温所取代。日本学者认为这促成了一股不可逆转的蝴蝶效应——后面的五代十国不断有人拥兵自重、封侯建国,以至赵匡胤直接取代后周。赵匡胤借鉴唐朝灭亡的教训,削弱地方兵权,致使宋一代都是强干弱枝,辽和金都如入无人之境,直接打到东京。岳飞更惨了,他的职位就相当于唐朝的节度使,却没有任何实权,乖乖被十二道金牌叫回来受死。所以追究起宋朝的建立以及其后的历史,并不在赵匡胤一步步爬上殿前都点检的位置,也不在朱全忠灭唐,而在于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耗尽了盛唐的国力,使得后面的继起者或纷纷效法,或引以为戒,致使一串串的蝴蝶效应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总之,无论是视点还是叙述方式方面,这套由日本人写就的一部中国历史都是难得的巨著,希望它能够启发中国的历史研究者不断推陈出新,借助这块他山之石让中国的历史研究更加别开生面。
 
《中国的历史》,[日]宫本一夫等著,吴菲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9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