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蓉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美丽与残酷并存的地球
 
刚刚过去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而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则是“地球与我”,让我们翻开《地球与环境》吧,读读“地球”这本大书。
 
■本报记者 易蓉蓉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兼职教授林景星,这位被《环球人物》称为“挖癌症村病根的人”,在“消失”三年之后,于2012年推出了《地球与环境》一书。
 
《地球与环境》软精装,铜版纸,320千字,高清晰彩色的照片、卫片和图片共748张,其中竟然还有一张能“喝”铀水细菌的照片,是一本“美丽与残酷并存”的书。
 
书中描述了46亿年前,地球在宇宙大爆炸中诞生的壮丽情景,介绍了地球的成长、地球的物资循环、能量转换、能源和资源形成以及生命起源大谜团。
 
书中介绍,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地球的生命不是诞生在“风和日丽”的条件下,而是诞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诞生在高温、高压、高酸、高毒、高度缺氧和高度缺光的环境中,最古老的极端生命形式应当是生活在极端环境下的细菌。
 
书中还介绍了地球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诸多谜团,如上述生命起源大谜团,还有恐龙大谜团等等,人们最为关注的是恐龙。这些不可一世的极端生物,怎么可能会一下子从地球上突然消失呢?
 
书中还详细描述了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如今却充满了危机——水危机、耕地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质量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等等。
 
书中用了许多精美的彩图,展示了几百年来业已灭绝的可爱动物和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很多“亲人”我们再也无法和它们相会了,还有许多“亲人”也将离我们而去。
 
危机四伏,动植物已然灭绝,《地球与环境》在展示地球的美丽的同时,也在揭示残酷的一面。
 
这本书用科学家的知识和他们的心灵呼唤我们去珍惜和保护地球,我们独有的一个地球。
 
林景星不同于其他地质学界的学者,大多数学者都是“往回看”,研究地质史的变迁、地层考古的细化,而他却偏偏关注土壤质量对眼下人们生活的影响。他说这种转变来自于残酷的现实。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工业污染加剧,“癌症村”“怪病村”频频出现,尤其高发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
 
以他对生态环境多年的关注,他坚信这就是被自己命名的“生态环境地质病”的发作,这颗“环境化学定时炸弹”已经爆炸。所谓“生态环境地质病”,就是由于人为活动影响,如工厂排污、矿山开采等,破坏了地壳元素的平衡状态,使这些有毒元素通过水分、土壤、农作物,转移到人的身上,在人体内积聚下来,一旦摄入总量超过临界点,就会发生病变,甚至导致死亡。所以“生态环境地质病”不可治愈,只能预防。
 
正如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在序言中所点评的:“古人云:天人合一。了解地质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更好、更和谐地生存。通过一幅幅美丽的地质画卷,让我们领略自然景观之神奇、化石生命之奥妙、奇石姿态之怪异、矿物形色之精美、宝石玉石之可爱,从而警醒我们对天地、生命乃至万物的敬畏,触发我们对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珍惜资源、呵护生命的自觉。”
 
《地球与环境》,林景星、施倪承编著,地质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9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