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医生写作也要注重人文色彩
 
■本报记者 王俊宁
 
从古至今,医生出书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甚至弃医从文的例子也并不鲜见,远些的鲁迅,近日的冯唐等都是如此。
 
然而,与弃医从文相比,临床医生的写作大多是“兼职”,是在时代背景下,自身与出版社合作的结果。
 
“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出书肯定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们的经验之谈,往往可以给广大外行读者一些可实际操作的知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告诉记者,“但是目前国内医生出书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便是如今很多医生写的书都是被出版集团包装的概念。王一方指出:“因为养生保健图书的火暴,特别是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很多出版公司会在网上‘物色’潜在的医务写作者。一些医务人员因为经常在微博、博客等平台发布一些与工作有关的故事和看法,拥有了一定粉丝和访问量之后,有些出版集团便会与之合作出版类似图书。”
 
于莺的《急诊科女超人》即是如此。2011年底,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于莺因其犀利、直率、幽默、重口味的风格颠覆了医生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因此走红网络。2012年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急诊科女超人》便是根据于莺的微博改编,通过精选微博段子,图文并茂地讲述急诊室的故事、医患关系、搞笑段子以及“女超人特制心灵鸡汤”。
 
“这些被出版公司编辑润色过的图书更多地只是操作层面的技术指导,而且很多指导都是阶段性的,具有‘双向辩护性’,即对待有疑问的病例或技术,多方理解都有其合理性。”王一方补充说,“在图书类别上也以妇科、育儿类居多。因为在妇科、儿科领域,老百姓的琐事和关注度也最多。”
 
“医生写书除了技术层面的指导,更多的还要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思考。”王一方说,“要赋予作品更多的人文思想,包括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医学规律的总结。要让读者体会到生命的复杂和纯粹性,培养读者正确地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对于生命苦难的理解。”
 
这一点,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也算是有别于一般的医学科普书。“这本书中张羽的笔调更为随性、风趣、开放,既有类似小说的情节铺陈,也有多类医学知识点。她在书中还披露了不少医院一些不成文规则,如红包问题、过度治疗问题,如一些海归‘实验室医生’的临床技术与经验问题,以及为什么总有一些年富力强、资质不凡的医生要黯然离职等,算是医生用‘体温在写作’。也因此,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2》也已经出版。”王一方表示。
 
此外,王一方认为,因为医生职业的特殊性,他们对于生命的理解更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医生写书要将职业带给自己的生命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去。“国外的医生写书,除了科普的内容,更有生命的哲理和精神的升华。”
 
在国内,从事几十年科普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笔名叶维之)在书写自己经验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医生作品。“郎老师是主动性的写作,是把科普当作自己的使命和义务来完成的。”王一方说道。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