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传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小议畅销科普书之“时运”
 
■尹传红
 
近年来常在一些场合听人提出类似下面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再也出不来像《十万个为什么》《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样的科普畅销书了?不时地,也能听到与之关联的一些议论,大意是科普不受待见、科普图书受到冷遇云云。
 
这些看法或说辞未必公允,也不见得贴合实情。笔者以为,时代不同了,恰如我们的生活较之往前已变得多姿多彩一样,科普的途径和手段也日渐丰富起来,很难讲有什么“风向标”可以作为科普“景气”与否的参照。其实,当年那些科普畅销书之所以走红,时至今日都难以“复制”,除却选题、质量要素外,读者需求与时代风尚也是若干不容忽视的背景。简言之,亦讲求“时运”。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作者作品的意思。
 
以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为例,它问世之初,“文革”结束不久,国人心中创痛未平,文坛主潮为“伤痕文学”。此时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已然吹响,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那也正是中国刚刚摆脱思想桎梏、想象力异常活跃的年代。叶永烈的这部科幻代表作虽然篇幅不长,文学技巧也稍显不足,但其影响无疑是广泛而又深远的。因为,它没有抱怨、感伤与自怜,充满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全景式地展现了未来世界的美好图景,契合了当时人们对2000年的向往之情。因而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文革”后最早出现的一部带有“启蒙”意义的科幻作品,是时代精神的一种表征。
 
甘本祓的科普代表作《生活在电波之中》亦如是。想当年,电视、网络尚未兴起,“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遍及大江南北,那年头谁家不听“电匣子”,电波知识对多少人而言是甘之如饴?对路子、合胃口的科普,无疑也是传播效果向好、生存空间趋大的科普。《小灵通漫游未来》《生活在电波之中》历经30余年岁月淘洗还能不断推出新版,恰恰证明其堪与时代合拍、阅读价值仍在,而非只是在特定的年代或时期“火”一把之后便销声匿迹。
 
“世界读书日”前后,盘点超级畅销科普书,回味当年阅读好时光,顺便向它们的作者表达感激与敬意,理所应当。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7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