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翰·巴丁
■苏澈
“尽公民的责任为社会服务和促进社会进步”“在团队中用科学方法协同解决问题”成为巴丁的终生信条。
在“院士校园行”的活动中,中科院院士周光召曾选择约翰·巴丁作为自己演讲的主题。他说:“在科学史上,巴丁不像爱因斯坦那么有名,但我觉得他是真正的物理学家。”
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约翰·巴丁,因发明晶体管及其相关效应、超导的BCS理论分别在1956年、1972年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这位“梅开二度”的诺奖得主,当年也拿到过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系的拒绝通知。
曾有作家想为这位传奇科学家著书立传,但终究未能成文。原因是,生活中的巴丁实在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低调到了一种境界。默默做好自己的事情,为社会服务是他一生的追求。
巴丁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威斯康星大学原校长约翰·巴斯科姆提出的“威州信念”的影响,“人们忘记了繁荣应当只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存在,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目的”。
1956年,巴丁和肖克利、布莱顿因晶体管技术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厨房为家人煎鸡蛋。小女儿欢呼雀跃地跑来传达这一消息,巴丁手一松,锅子和鸡蛋“啪”地掉在了地上。
“我怀疑委员会中的很多人都不确信这项技术值得获奖。我自己也感到怀疑。”在给朋友的信中,48岁的巴丁写道。
巴丁和肖克利、布莱顿同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晶体管技术的发明纯属偶然,他们开始甚至不敢向高层报告。经过一周的验证之后,他们确信可以重复才向上级进行了演示。
新发明的装置被命名为“晶体管”,但巴丁不久后便遭肖克利排挤,在1951年转到伊利诺伊大学任教。尽管名声在外,作为一名老师的巴丁却并不太受学生欢迎。他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回答学生问题时,也总是用同样的几句话。
学生不留情面地批评说:“他几乎像一台录音机,只是一味地重复。”许多学生最终放弃选修巴丁的课程。
事实上,巴丁讲课可能不是很有趣,但是总在默默用心地帮助学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他担任学生拉塞尔的论文委员会成员。在作开题报告时,拉塞尔告诉委员会,自己无法找到某方面的论文资料。巴丁在台下一言不发。报告结束时,他递给拉塞尔一个书单,上面列的学术刊物,大都晦涩难懂。
巴丁的沉默很少被打破,作为“威州信念”的积极践行者,他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大众作为最重要诉求。但总会有意外发生。
担任国际理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联合会低温委员会主席时,巴丁在日本和匈牙利召开的国际会议中遇到了因为政治事件干涉科学自由的情况。一贯沉默的主席公开声明:“因为政治原因不让物理学家参加专业会议是难以接受的。”
1972年10月20日清晨,高调表态的主席被瑞典官方打来的电话吵醒。因为超导性研究,他再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当天,巴丁和后来成为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的伦德奎斯特走在最前面。但害羞的巴丁有些畏缩不前,看起来好像是伦德奎斯特拽着他往前走。
二度获奖的巴丁成为媒体的宠儿,欧洲犯罪问题委员会问他:“作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你对‘死刑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何看法?”
巴丁回答:“我不认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就具备了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的特殊资格。”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2版 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