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青藏“虞美人”马晓丽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在中国生活三年有余的比利时女博士马晓丽,犹如一株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虞美人”,在青藏高原扎了根——不仅接了地气,而且开了花。
 
“虞美人”是比利时王国的国花,开放时姹紫嫣红,灿烂如锦。
 
在中国生活三年有余的比利时姑娘Marie-Luce Chevalier(中文名马晓丽),犹如一株从欧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虞美人,在青藏高原扎了根——不仅接了地气,而且开了花。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第一位外籍“黄汲清青年人才”,马晓丽于2010年来到北京,在大陆动力学实验室李海兵课题组工作,主要进行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的马晓丽同时拥有法国国籍,热爱爬山、野外考察。在办公室的时候,她的举止中透出一种优雅气质,可谓动若脱兔,静若处子。
 
记者注意到她颈上一串漂亮的红珊瑚项链,她解释那并不是真正的红珊瑚。“看起来很漂亮,我也很喜欢,这就可以了。真的红珊瑚好贵。”她调皮地笑了一下。
 
地质爱好者
 
谈到最初对地质产生兴趣的原因,马晓丽说是缘于自己幼年时看到的一些壮美的火山图片。
 
“在欧洲,有三个很有名的火山爱好者,他们不是专业的科研人员。但是他们很喜欢火山,拍摄了很多照片和视频。”在此启发下,马晓丽对岩石、地质产生了最原始的好奇心。
 
马晓丽曾经远赴非洲东部隶属法国的小岛“La Reunion”,拜访在当地作研究的火山科学家。“我们去看新的小活火山,它们可爱极了。”
 
在法国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学校还没有专攻火山研究的导师,马晓丽略有遗憾。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于火山的喜爱,不仅结识了很多火山科学家,同时也曾到冰岛、夏威夷、日本进行火山之旅。
 
大约5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整个亚洲大陆的面貌因此发生改变:活跃的板块运动导致地震发生,比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喜马拉雅山的诸多山脉也因此隆起;河流和冰川的侵蚀也因此形成丰富的地貌景观。
 
马晓丽现在的研究对象,正是在西藏西部绵延1000余公里的喀喇昆仑断层。理解这个断层的运行机理,估算它的平均发展速度,还有其移动和活动,是评估这一地区潜在地震风险不可或缺的工作。
 
对此断层的研究,有助于认识亚洲大陆的整体地质构造,包括东南亚地区。但在边远地区进行实地研究非常艰难,尽管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美景让人叹服。
 
“我几乎是这个领域唯一的女科学家,找厕所对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马晓丽解释说,因为青藏高原非常平坦,也没有树木来遮挡。课题组经常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方工作,晚上直接就地搭帐篷睡觉,温度低于零下十多度。除此之外,还要面对高原反应带来的挑战。
 
一次考察中,马晓丽和同事们刚刚抵达拉萨。她觉得有点不舒服,开始只是有点冷,后来逐渐变成严重的高原反应。考察地点位于海拔4500米到5000米的西藏中央腹地,结果她连续四天没办法睡觉、吃饭,每天只能喝一点点水。
 
“我的同事开车带我去当地一个简陋的医疗所。”回忆当时的情景,马晓丽描述说那个医疗所“有点像一个有床和药的车库”。输了点滴、吃了药之后,第二天她被同事开车送回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
 
“接下来的三天我只能躺在床上休息,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当我觉得好一点的时候才归队,终于开始工作了!”
 
授人以渔
 
除了火山之外,马晓丽还提及了一位引导自己走向科研道路的高中物理老师。
 
“他上课的时候会给我们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十分风趣幽默,最后我们那个班出了三个物理学家。”这其中也包括她自己,本科时她学的也是物理专业。
 
马晓丽的父母也都是老师。母亲是小学老师,父亲是高中老师。“但他们都是搞文学的,我完全不感兴趣。”与坐在家里读文学名著相比,马晓丽更喜欢出门爬山,搜集漂亮的石头以及观察各种动植物。夏季休假的时候,一家人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阿尔卑斯山区,每每都让马晓丽十分兴奋。
 
在北京,马晓丽也会和朋友一起去郊区爬野山。“人很少,风景也很漂亮。”
 
马晓丽和邀请她来到中国的李海兵研究员是在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起攻读博士的同学,之后她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李海兵则回到了北京。其间,马晓丽多次受李海兵之邀来到北京。
 
中国丰富的地貌让马晓丽感到十分兴奋,她去的地方多数都是不发达的山区,当地人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老外,这种对彼此的新鲜感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地质所的走廊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头,马晓丽办公桌旁边的桌子上也摆放着许多。它们其貌不扬,但却是地质人最最珍惜的宝贝。来中国之前,每当收到来自中国的石头,马晓丽都会一看再看。
 
谈到中西文化的不同,马晓丽说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中国学生会为导师拎行李、开门、倒水,西方国家则不会看到这样的景象。“男士是要为女士开门的,导师站起来要出门的话,我们女学生坐着就行了。”
 
今年,马晓丽也要带自己的学生了,她对此充满期待,倒不是因为有人帮她做事情,而是“和中国的青年人一起作研究,把自己会的分享给他们,很开心”。
 
中国之缘
 
尽管并不和父母一样喜欢阅读,母亲书架上很多关于禅修的书籍还是给小时候的马晓丽留下了对中国的懵懂印象。东方悠久的历史、神秘的文化以及丰富的地貌都成为她选择来中国作研究的原因。
 
“我的很多朋友并不了解中国,他们听说我要来北京工作的时候,大部分作出了‘啊,你为什么要去那里’的反应。”喜欢摄影的马晓丽,将很多她在中国拍摄的照片上传到网上,有洛阳盛放的牡丹,也有壮丽的云冈石窟以及初春北京的街头风景。“他们看了我的照片之后说,‘啊,原来中国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现在他们都跟我说也要来中国。”
 
中国对于科研的重视程度以及给予的支持让马晓丽始料未及。“来中国之前,我在欧洲和美国找工作都不太顺利,但来到地科院,我申请到了自己的科研项目。”目前,马晓丽正带领一个课题组进行青藏高原板块运动的相关研究。
 
远离家乡,她也免不了挂念远在比利时的父母。除了每年两次回国探亲之外,马晓丽和父母常常通电话。
 
“母亲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在比利时就画中国画。”她带着爸爸妈妈吃中国美食,体验传统针灸,甚至拿起毛笔学写中国字,“我们学习写了‘福’字,很难。但大家都很开心”。
 
记者问她如何看待幸福,她说父母身体好、朋友好、工作得很开心——简而言之,很幸福。“中国可能人太多了吧,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忙着赚钱。但我还是认为做一份喜欢的工作很重要,钱不是第一位的。”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2版 视界)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