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周维维 陈太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草莓教授的“背包工作室”

 
姜卓俊(右)指导农民科学种草莓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周维维 陈太安
 
“我当面一问才知道,姜教授指导农民是从来不要钱的!快三十年了,一直都是无偿的。”
 
跟青岛农业大学“草莓教授”姜卓俊下过乡的人都知道,他出门的行头就是帽子、旅游鞋、轻便冲锋衣或者运动服,最明显的标志是肩上的黑色双肩大包。
 
外观上看,这就是个普通的黑色双肩包,唯一特别的地方是右下角有个小小的草莓标志,这是第七次世界草莓大会的标志。这一届草莓大会在姜卓俊等我国一批草莓专家学者的争取下,最终在中国北京胜利召开,这个包正是那个会议的纪念品。
 
不过,在姜卓俊眼里,这个黑色双肩包是他的“移动工作室”,上哪儿都背着才行。“里面什么都有,需要什么我都能找出来,跟百宝箱似的。” 姜卓俊向记者介绍说。
 
近日,姜卓俊去了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青岛“小时候农庄”的草莓大棚里,和农庄总经理林林交流着。“看我给你带来了什么?喷一遍,马上管用,放心吧!”姜卓俊一边说着,一边从包里拿出两小瓶农药。原来,林林在电话里向他说了目前草莓出现的情况,姜卓俊听着电话里的描述,就知道下一步很可能会出现草莓徒长的问题,而现在是预防的最佳时间。这两小瓶农药,就是对症下药。
 
还有一个月退休,姜卓俊的生活一点变化都没有发生,还是每天接无数个电话,隔三差五全国各地到处去。尤其现在是草莓大量上市和草莓采摘活动火热的好时候,他的手机简直没有停歇的时候,采访过程不断被打断,身旁的人都感叹地说,果然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热线”啊!
 
打电话的多,三番五次邀请他去的也多。像往年一样,一到三四月份,姜卓俊总要“欠债”很多,他自己一说这个也直摇头。“没办法,时间不够用的。”前几天还有几位江西老兵办了一个“老兵农场”种植草莓,多次邀请他过去看看,他也很想去,可就是安排不开,只好发电子邮件,进行远程指导了。
 
那么,此次记者见到的林林为什么可以插队?
 
林林多年前因车祸腿部受伤,成为一名残疾人。他的青岛“小时候农庄”,主打怀旧主题的采摘和农家宴,采摘的核心就是草莓。虽然现在规模有限,已经聘用了附近六位残疾人员工。为给更多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他盘算着扩大经营规模,增加大棚数量。不过由于自己把握不准,他也非常犹豫。虽然早知道青岛农业大学有个“草莓教授”,“可不知道请这样的专家是不是很贵?”林林犹豫过。
 
前不久,他刚巧有机会认识了姜卓俊。“我当面一问才知道,姜教授指导农民是从来不要钱的!快三十年了,一直都是无偿的。”
 
“我一听他想要带动周边残疾人致富,就决定全力以赴支持他!”姜卓俊告诉记者。
 
就这样,怀着 “让残疾农民致富”的共同愿望,姜卓俊决定帮林林。“帮助残疾人,给他们什么都不如给他们技术,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致富。”
 
“退休就是退出工作岗位,可不是给事业画个句号。姜卓俊该退休啦,可‘草莓教授’还不能退。只要跑得动,还得背着这个大包,到处跑!”姜卓俊说。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