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先才
两岸政治互动中的“两岸特色”,是指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探索海峡两岸双方在政治关系领域的互动与整合方式时所形成的特有风格与形式,从而最终探讨和构建一个符合两岸政治关系特色、适应两岸共同发展需要,同时又得到两岸各界支持,也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政治关系互动机制。
“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法理基础
过去很久以来,两岸学术界及两岸官方围绕两岸政治互动的争执较多,其焦点主要聚集在两岸政治关系之定位这一核心议题上。例如包括“一中原则”“一中架构”“一中框架”“一国两区”“一国两宪”“一国两府”“一边一国”“两个中国”等等论述,都是希望能够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性质进行学理上或法理上的某种界定。
就目前两岸政治定位来观察,无论是大陆的一中框架还是台独派的一边一国,其根本分歧点还是在以下三个问题:(1)1949年海峡两岸出现的分治状态,到底是中国国家主权的实质分裂还是主权并没有分裂?(2)1949年在中国大陆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原先的“中华民国政府”是政府继承还是国家继承?(3)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中华民国”的政府继承到底是已经完成还是尚未完成?
显然,根据国际法之相关论述,1949年以后所发生的中国继承完全属于政府继承的范畴。
首先,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没有改变两岸原有的国际人格。其次,两岸一中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规范。《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明显地承认了台湾作为中国领土一部分的法律地位,从而使两岸一中原则得以上升为现代国际的基本规范,使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在涵盖整个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中华大地上只拥有一个国际人格,只存在一个主权国家意义上的国际法主体,并以中国指称这个国际法主体。再次,1971年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是联合国和国际社会接受了1949年两岸是政府继承而非国家继承的证据。最后,当前两岸的政府继承的复杂性根源在于中国的政府继承尚未完成所造成。
当前尽管台湾是一个政治实体,但政治实体由于不拥有主权,它就不是国际法上的国家,因为主权具有排他性,在中华大地这一块领土上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主权。因此,虽然当前台湾在其治权管理下有管辖权,但这并不是台湾拥有国家主权的原因所在。
“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内涵特征
正是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的本质是政府继承,而且两岸的这种政府继承目前处于尚未最终完成阶段,其政治属性表现为中国内战的某些延续,因此,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中框架。1949年由于中国内战而导致的两岸分治的事实并未导致中国领土与主权的实质分裂。(2)两岸非国与国的关系。两岸一中框架决定了两岸之间的关系绝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一国内部的关系。(3)反对台独。正是由于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国家和主权领土并未分裂,两岸仍然是一中架构,反对台独分裂活动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利益。(4)互不否定对方是政治实体。尽管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状态并不是中国国家领土主权的分裂,但两岸两个政权的存在却是客观事实。特别是两岸形成了适合各自实际情况的政治制度。在当前两岸政治互动中,两岸双方均不以消灭或否定对方为政治前提,这也是两岸政治互动的重要特色。
当前,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岸政治关系是中国内部的政治关系,两岸政治互动的本质是中国内部的事务。其次,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基本目标是要维护和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再次,两岸特色政治互动是以中华民族利益及共同利益为依托,以两岸情感联系为重要纽带来推动。第四,两岸特色政治互动具有国际战略的效应,两岸政治关系互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内外有别的特性。第五,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主体具有特殊性,由于两岸是一中框架,两岸非国与国关系,因此,两岸透过各自授权的民间团体来推动两岸交流,甚至包括政治协商议题在内。最后,两岸特色政治互动具有包容性。
“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实践模式
从两岸60多年来政治互动进程来观察,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两会协商模式
两岸公权力部门透过授权两岸民间机构来代行两岸协商之功能,从而在规避政治分歧的情况下推动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尽管两岸海基会和海协会是民间机构,但由于它们都是两岸公权力之委托机构,其实质上扮演了代行两岸公权力部门的职责。特别是其签署的协议都得到两岸公权力部门的认同与接受。两岸两会模式也是当前中国政府继承尚未最终完成状态下不得已而采用的方式,其两岸特色相当突出。
(2)两岸协议模式
在两岸政治关系互动中,由于互信不足,两岸双方采取了透过签署两岸合作协议的模式,来不断强化双方的互信基础,不断推进两岸政治关系取得进展和突破。
尽管这些协议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协议,而是广泛意义上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及人员往来等协议,但事实上在两岸非政治协议的协商及签署过程中,本身就是两岸政治关系互动的过程。客观上当然有助于两岸政治关系互信的增强。特别是各项协议签署之后的落实及执行层面,都是需要双方公权力部门来落实,其政治意涵相当彰显。
“两岸特色”政治互动的建构路径
(1)经济路径。在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两岸经贸合作为优先,透过不断密切两岸经济联系,深化两岸经济利益的融合,从而为两岸共同利益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对于确保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至关重要。
(2)政治路径。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就是一中框架。双方只有坚持一中框架,才能有助于增强双方的互信基础,才能有助于释放善意,也才能维护台海局势的稳定状况。
(3)社会路径。尽管过去三十年来两岸社会互动有所增加,但两岸社会的互动规模仍然不够深入,两岸社会的信任水平并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需要两岸加强社会的融合与重新连接,特别是在推动两岸人员互动及社会对接方面要下足功夫才行。只有两岸社会重新连接和融合,才能为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氛围和支持基础。
(4)民意路径。当前两岸可以透过民间政治对话,不断积累两岸民间共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两岸政治互信的积累,从而为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累积越来越强大的民意基础,这对于两岸未来解决高阶政治议题具有重要的奠基效果。
(5)价值路径。两岸政治关系和平发展想要取得进展,就需要双方共同培育、共同塑造出新的两岸价值观,这种新的两岸价值观既具有包容性,又符合两岸政治关系现状,还符合国际社会在国家主权上的共识。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6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