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25
选择字号:
统一登记的不能承受之重
 
■本报记者 王剑
 
我国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已驶入快车道。公众对不动产统一登记反响热烈,认为通过这一措施可以起到反腐和降房价的作用,同时也为开征房产税铺平道路。为此,《中国科学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法学院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楼建波。
 
《中国科学报》: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目的是什么?
 
楼建波:不动产登记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国家对包括土地、房屋在内的不动产管理的手段;二是物权公示公信的一个方式。《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必须登记才能生效。严格地说,不动产登记的这两个基本功能就是不动产统一登记的目的。
 
学界把我国目前不动产登记的现状概括为“分散登记”或“分别登记”,即不同的不动产由不同部门来负责登记。分散登记模式存在几个问题:其一,给将要进行物权登记的当事人造成很大的不便,比如购买一套房屋,不仅要到当地的住建部门去登记,还要到国土部门去登记。其二,毕竟是两个甚至多个部门负责登记,难免会出现登记不一致,造成麻烦。其三,查询不方便,不同的不动产要到不同的部门去查询。其四,增加了成本,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上述问题或弊端,是我们改革现行的分散登记、建立统一登记制度的原因。
 
从不动产分散登记走向统一登记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长期以来不动产多头管理的局面。例如,现在城市建设用地,只要出让以后就不由国土资源部门管了,转而由住建部门管,而今后的变化是,土地出让后仍由土地部门管理,从而理顺了管理归口问题。
 
《中国科学报》:很多人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能起到反腐的作用。对此您的看法是什么?
 
楼建波:不动产登记本身最基本目的有两个:其一,权利人公示其物权的一种方式;其二,政府了解全国不动产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政府对不动产的管理。现在有些人认为统一登记对反腐有一定作用,我个人感觉,其中多多少少有一些误解。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不懈地进行着反腐工作,在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之前,“房叔”“房婶”照样也被查出来;宏观调控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分散登记的体制下,房屋需要到房管部门去登记,土地到土地管理部门去登记等等;统一登记后,不动产由一个登记机构进行登记。但统一前后通过登记获得的信息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现在把这些工作集中到一个部门,只是在形式上的转换,对反腐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主要还是看这些信息能否得到更有效率的整合与利用。
 
信息能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整合,二是公开查询。其中整合问题,即登记信息联网和统一的信息平台的建立,正是这次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的一部分。另外,公开查询问题,按照我国《物权法》规定,只有权利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去查询。但如果是公检法、纪委要去查询,登记机关是应该予以配合的。因此,准确地说,不是统一登记后就能使所有的工作都上一个台阶,而是统一登记后,如果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加大反腐力度,就能对反腐起到促进作用。
 
大家经常会认为,老百姓能去查某领导到底有多少套房产,让官员随时处在老百姓的监督之下,反腐工作才能到位。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国家法律赋予了包括官员在内每一位公民的隐私权和居住安宁权,在相应配套制度没有到位前,允许无利害关系人去查询他人的不动产登记状况,可能会对社会和个人的安宁造成不利的后果。
 
当然,官员应该向社会公开自己的财产,这也正是我们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的目的。
 
《中国科学报》:有不少人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后房价就会跌。也有专家指出,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为全面征收房产税铺路。对此您怎么看?
 
楼建波:房价问题取决于供求关系和调控的手段。不动产统一登记本身不会影响供求关系,不动产统一登记对调控提供的帮助无非是基础数据。统一登记本身不是调控的手段,二者不能画等号。
 
至于房产税征不征、怎么征,与不动产统一登记和分散登记没有直接关系。目前,我们在分散登记的数据基础上也是能征房产税的,尚未全面开征房产税不是因为没有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而是出于各方面的考虑。
 
换言之,征不征税跟是否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没有必然关系,即使实现了不动产统一登记,如果不应该征收,就不会征收。
 
《中国科学报》:还有人认为,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将推动政府财税公开。您的观点呢?
 
楼建波:进行不动产统一登记的国家有很多,但是有的国家财税公开、透明比咱们糟糕,当然也有比我们好的国家,所以,我不认为一些国家财税公开做得好是实现了不动产统一登记,而一些国家做得不好是因为没有实行不动产统一登记。财税公开绝对是应该的,但是财税公开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的事情,应该慢慢来。
 
总之,我们不要给不动产统一登记赋予不属于它的功能,应该还其本原——它会使我们的登记制度更有效率、更准确,可以节约政府和老百姓的成本。
 
当然,大家对不动产统一登记有很多期许,这是一件好事,至少表明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与希望。
 
《中国科学报》 (2014-04-25 第5版 思想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