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8
选择字号:
吴思:我对张勋有种同情的理解

 
■本报见习记者 张文静
 

吴思 作家、历史学者,炎黄春秋杂志社常务社长、总编辑。著有《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访谈录》等作品。
 
1917年的张勋复辟,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常被一笔带过,事件的主角——“辫帅”张勋也往往以跳梁小丑的面目出现。
 
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的《共和中的帝制:民国六年,中国社会的两难选择》(以下简称《共和中的帝制》)却以史实为依据,还原了一个真实且丰富的张勋和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张鸣说服了我。”作家、历史学者吴思说,“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以及张勋充满了同情的理解。”
 
展现一个截然不同的张勋
 
在《共和中的帝制》一书中,张鸣讲述了一个与传统观点完全不同的张勋形象。这位“辫帅”虽然拖着前清的发辫,但论起为人处事、带兵打仗却并不比其他北洋将领“外行”。在理财方面,他更是大胆借鉴西方经验,大量投资洋务企业、矿产,因而其失去军权后也能生活得非常惬意。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原来那个很零碎、很破碎,甚至有点像个莫名其妙的小丑似的张勋形象,变得栩栩如生起来。”吴思说道。
 
张勋复辟,从开始到彻底结束,不过短短十二天。传统的历史叙事将这一事件解读为封建军阀在开“历史倒车”,由于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所以复辟失败。对于张勋,历来也是骂声一片。张鸣并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道德批判,《共和中的帝制》即以张勋复辟为切入点,通过梳理这一事件发生前后民国政坛的史实,展示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复杂性。
 
对于张勋复辟前后的社会状况,吴思解读说:“那个时代的老百姓多数具有的还是儒家的观念。儒家怎么看社会的好坏?他们没有共和的概念,只知道帝制。帝制下就两个社会,一是仁政,二是暴政。仁政可以说是王道,暴政对应的则是霸道。换个说法,仁政可以说是偃武修文,而军人执政近似霸道暴政。”
 
吴思认为,当时的民国四分五裂、武人当政、税收增加、战乱不断、不讲道德,更像是暴政。在那样的处境下,一般的老百姓也可能会有希望回到过去社会的想法。这也是他对张勋和那个时代同情和理解的原因。
 
“夹生饭”应该慢慢煮
 
在这本书中,张鸣认为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人们总是不断尝试又不断推翻,对政治体制的培植缺乏耐心与智慧,轻易放弃了很多转型的机会,从而将历史置于反复拉锯的过程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夹生饭”。
 
“张鸣为煮熟这锅夹生饭开出了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知识,人要会煮饭;二是要有智慧,生搬硬套理论不行,该妥协时要能妥协,该让步时要会让步;三是要有耐心。”吴思说道,“但张鸣反过来又评论说,首先那时候的中国缺乏知识,没几个人真正懂得共和、民国应该怎么办;智慧也说不上,我看了书之后觉得,按照传统道德评价,张勋这个人不错,但智慧方面实在不敢恭维,而且有一些智力很好的人又刚愎自用、玩权谋;三是没有时间,当权者走马灯式地换。”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同时在演两出戏,第一出戏是历代的王朝循环,第二出戏就是国家社会的转型。转型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社会,它会带来什么问题,它有什么不稳定因素,它的命运是什么?这些问题更为复杂。”吴思在看过这本书后惊讶地发现,民国这短短几十年,官变、民变、外敌入侵这三个中国古代各王朝崩溃的原因都重复了一遍,“这让我非常震惊”。
 
“张鸣站得很高。”吴思评价称,“他以百年的历史纵深看社会转型。他在书的最后总结说,中国社会的转型既然煮成了‘夹生饭’,就应该耐心地慢慢煮下去。”
 
《中国科学报》 (2014-04-18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