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8
选择字号:
教展结合的高校博物课堂

 
■本报见习记者 袁一雪
 

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参观北航博物馆。
 
嘉宾:韩国军
 
●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航航空博物馆副馆长
 
作为博物馆的成员之一,隐藏在全国各大高等学府内的高校博物馆,更像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拥有丰富的内涵,气质优雅,却始终戴着神秘的面纱。
 
“高校博物馆的存在介于高校和博物馆之间,它们有的是独立运行,有的是挂靠学科或专业运行。但是都归高校管理。因为高校博物馆教育教学的特殊性,1992年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北航、川大、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博物馆老前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现任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韩国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该委员会也是中国博物馆协会下属的二级机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边缘的学科,却承载着学校与社会、传承与发展的重任。
 
不为人知的“世界”
 
2005年,上海复旦大学整合校园文化资源的“博物苑”规划一经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复旦大学除了当时在建的博物苑,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其中藏品多达2000件,涉及陶瓷、青铜器等各类古代艺术珍品,不亚于社会专业的博物馆。也是自那时起,国内各高校博物馆建设进入高潮,北京、广东等地高校纷纷改扩建博物馆。
 
2013年,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和北京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举办了“高校藏珍——北京高校博物馆巡礼”活动。清华大学标本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等16所高校的特色博物馆打破“围墙”,走入公众视线。在十几所高校中,巡回展示特色馆藏,亮出镇馆之宝。公众也因此对高校博物馆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在全国有近两百所高校都开设了自己的博物馆,只是有些和校史馆合二为一,有些不对外开放,只做教学用。”韩国军说。更为制约高校博物馆发展的因素是,他们缺乏完善的、专业的、有效的运行机制,部分管理人员由教师兼任,而非专业人员。有些主管领导把博物馆边缘化,认为就是休闲娱乐场所。对博物馆的功能(研究、教育、珍藏)缺乏认识。
 
不过,这并不影响高校博物馆的“博大精深”。在国内知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下属的美术学院博物馆内,就收藏中外艺术品近3万件,其中不乏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冠中等中国著名现代画家的作品。北航航空航天博物馆内珍藏着反映北航精神的“北京一号”和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的二战名机“黑寡妇”夜间战斗机。而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前身为华西大学博物馆)中,一些留存的少数民族藏品,甚至在少数民族中都已绝迹。
 
教学还是公益?
 
尽管目前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有不少高校注册,但是实际对外开放的却只有一半,另一部分依然藏在“深闺”中。对此,韩国军解释说,因为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架构有要求,包括开放时间、展品数量、组织部门等,而“高校博物馆更侧重的还是教育教学任务”,很难达到所有条件。加之,“很多高校的博物馆只是校史馆,没有过多展陈”。所以,一部分高校博物馆依然只作为教育教学使用。在这方面,高校博物馆优势就比较明显了。
 
“学生们反映,一堂博物馆的现场教学课比课堂理论课印象深。因为课堂上会存在教师画图细节不准确、讲解不通俗等,但是学生们在高校博物馆现场所看到的更为直观。这也是博物馆教学的一大特点——生动和直观。”韩国军说,“人们一般都认为,高校博物馆只在综合大学存在。随着高校博物馆的发展,一些理工科的学校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博物馆,而且以前已经有了自己博物馆的高校,又开始筹划第二座、第三座的博物馆。”更为重要的是,高校博物馆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反观那些将博物馆建设得有声有色的学校,其教学工作一定也非常优秀。”韩国军说。
 
对于那些已经对外进行开放的高校博物馆来说,如何兼顾教学与科普也是一门学问。其中一些博物馆就选择部分对外开放,而一些比较枯燥的专业内容则只对学生教学用。
 
韩国军表示:“高校博物馆效果好反映在教学的作用和社会公众的影响力都优秀。”而这些则取决于馆内展陈铺设、设计思路等,如何利用手中资源,将优势最大化,还须吸取国际经验。
 
我们为大家提供了平台
 
“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是民间学术团体,我们的宗旨是为高校博物馆提供平台,让大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研讨高校博物馆发展的作用,并传递国际上的信息。”韩国军说。
 
自成立以来,委员会都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供会员交流学习先进经验。在两次大会之间,委员会还会进行专业培训。“最近我们打算举办一次‘高校博物馆展览中的光环境设计’培训班。”韩国军说。当高校博物馆也融入了高速发展的社会大潮中,很多细节都是决定博物馆发展是否成功的关键。“比如,人们不再注意静态展品,而是通过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互动形式更感兴趣,再比如博物馆的语言、环境如何营造才能吸引观众更多关注。”
 
最近几年,委员会也吸引一些展览展示相关企业的加入。因为,委员会意识到尽管高校博物馆有老师和学生的参与,但细节呈现和展览效果的艺术性、趣味性、耐久性不如社会博物馆更专业一些。因此,他们邀请企业加入培训交流过程,希望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让高校博物馆更上一层楼。
 
如今,尽管高校博物馆依然并不为更多人所熟识,但是中国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努力正在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个社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博物馆将在开放、共享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激活教育“内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让“沉睡”在展柜中的宝贵资源焕发光彩,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承、文明传播、科普宣传、艺术教育等方面体现多重价值。
 
《中国科学报》 (2014-04-18 第15版 纵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