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连庆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1
选择字号:
重新思考“电影是什么?”
 
■韩连庆
 
【《爸爸去哪儿》的出品方说:“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1958年,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论文集的第一卷问世。这套文集计划出版四卷,总称为《电影是什么?》。巴赞在序言中说:“这一书名并不意味着许诺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在全书中对自己的设问。”巴赞在这一年去世后,这套文集在友人的协助下终于在1962年出齐,并从这部四卷本文集中选出主要文章,缩编成一册,这就是通行的《电影是什么?》。
 
巴赞是电影理论家,也是电影哲学家。他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研究摄影影像和电影的本性,获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称誉,而《电影是什么?》也被尊为“电影的圣经”。巴赞秉承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念,认为摄影美学的潜在特性在于揭示真实,而对于电影来说,热爱人是至关重要的。
 
巴赞理想中的电影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但他的电影观念又是开放的,认为随着技术的改进,电影的表现手法也会变得丰富多彩。当有声电影出现后,有人抱持“怀乡病”,认为无声电影是完美无缺的,而巴赞却认定,对白和声音效果强化了真实感,也使表演风格更趋完善;当彩色电影出现后,巴赞又肯定了色彩的表现力;而当许多导演抱怨宽银幕时,巴赞又强调宽银幕有助于保持时空的连续性,视野也更真实。
 
执导过《巴黎最后的探戈》《末代皇帝》等影片的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曾说,他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拍电影时,电影圈中有个“巴赞问题”——“电影是什么?”他说:“这是一种不断的追问,最后成为了每部影片的主题。后来,我们不再问这个问题,因为形势起了变化。然而我感到,当今电影正在经历着剧变,正在丧失如此多的独特性,以至于‘巴赞问题’重又成为话题,我们应当再次开始深思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确实是个大问题,值得理论家们萤雪十年来研究。以我这个外行的观点来看,电影无非是以声画的形式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表达一种思想,其他一切手段都应服从这一目的。随着技术的演进,电影的表现力越来越丰富,可现在的电影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或者不知道要表达什么。
 
2014年春节,“电影版”《爸爸去哪儿》在影院公映。这部“电影”不是故事片,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更不是科教片。尽管业内人士惊呼“这根本不是一部电影”,可就是这部只用几天时间拍摄完成的“电影”,却在春节期间赚进了六七亿的票房。十岁的女儿也嚷嚷着要看,我对她说:“为什么要到电影院去看电视?我们干吗花钱去看他们玩儿?”据《爸爸去哪儿》的出品方说:“电影,作为一种最早的长视频,到了重新定义的时刻……都是变化的终端惹的祸。这一切都只是开始。”
 
2014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在闭幕式上播放了两集美剧《纸牌屋》。据主办方介绍说,这是因为电影明星也拍电视剧。这个理由似乎不成立。在我看来,美剧投资巨大,制作精良,质量绝不次于电影。更重要的是,美剧很会讲故事,四五十分钟一集的故事容量绝对大于一部电影,甚至抵得上一部中国的电视剧。唯因美剧季数太多,一季一季追着看,着实费时不少。近来有感于电影越来越不能满足我看故事的欲望,我又开始追看美剧了。
 
《纸牌屋》绕过了传统电视媒介,拍完一季后一气在网站上推出。选择执导过“黑色电影”《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担任导演和在《普通嫌疑犯》《美国丽人》中有过出色表演的凯文·史派西担纲主演,也是遵从了网民的意见。所以有人说,《纸牌屋》制作的背后有“大数据”的影子。
 
不过也有人指出,《纸牌屋》对“大数据”的应用并不彻底,因为它是拍完之后才上映,没有吸收观众的意见。网站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的观看行为和习惯,判断出用户对什么内容感兴趣,然后反馈到后续的制作中。因此,未来的视频网站不仅会是个播放平台,而且会成为影视的制造者,这无疑会对影视的制作产生深刻影响。
 
技术和终端的变化不仅会让我们重新思考“电影是什么”,也会让我们重温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忠告:对于电影,我们只动了一小指头。
 
《中国科学报》 (2014-04-11 第19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