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宝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1
选择字号:
大学要有“苦文化”教育
 
■ 张宝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
 
从某种意义上,吃苦精神应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如何引导青年学子以艰苦朴素的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艰苦创业的气概开创中国梦的美好明天,成为时代的呼唤和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3年8月,一部出自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之手的《苦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面世出版,深入全面地分析、阐述了“苦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时代特征及现实意义,并提出了“苦文化”体验教育模式的构建及运用方略,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将“苦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融合的可行路径。
 
本书作者高晓峰从1987年以来,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25年间,作者不仅对这项工作充满着深厚感情,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本书中,作者眼光独到,另辟蹊径,将“苦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在弘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密切联系当今实际,构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苦文化”教育体系,对指导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的修养、成长和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为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增添了新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作者在论述“苦文化”的生成和建构过程中,吸收了古今文化的优秀元素,形成了自己的“苦文化”教育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的构建,适应了新时代的呼唤,回应和满足了社会和家长对孩子进行“苦文化”教育的心愿。
 
从一定意义上讲,“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性体现。它以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以弘扬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为主要表现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升华为发展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怕任何困难和牺牲而艰苦创业的进取和奉献精神。
 
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吸收长征精神、抗日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苦文化”精髓,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入挖掘和提炼出“苦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内核,赋予“苦文化”以时代的内涵,使之与时代精神相适应,充分体现“苦文化”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构建和弘扬了一整套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苦文化”体系。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本书完备地提供了传承“苦文化”传统、永葆吃苦精神,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时代路径,提供了当代高校“苦文化”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的全新模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字里行间凝聚着作者对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独到的认知和体验,蕴涵着作者深厚的情感,反映出作者对历史和时代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书的出版,既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教材,也值得当代大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苦文化与当代大学生》,高晓峰著,燕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4-11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