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0
选择字号:
温润如玉王运熙

 
■天吾
 
“我从来没有人生虚无的感觉,我作学术研究,得到的是人生真正的满足。”
 
今年春节刚过,一代学人王运熙仙逝。节日的喜庆气氛尚未消失殆尽,中国语言文学界便被哀思之情笼罩。
 
1926年生人的王运熙曾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六朝乐府与民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文心雕龙探索》等作品的他往往以古典文学家和古代文学史批评史专家的身份为外界所知。随着亲友学生的追忆,一个此前鲜为人知的温润如玉的形象则逐渐浮现出来。
 
慈悲情怀
 
2012年在插了胃管之后,王运熙讲话更加困难,他开始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2014年元旦后直到去世,医院发过几次病危通知,但王运熙都一一挺过。随后,这位老人用无声的方式陪家人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2月8日凌晨,在这个世上已走过80个年头的王运熙终于抵达了人生的终点。“父亲太虚弱了,他的走,是灯枯油尽。”王运熙先生的长子、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说。
 
在他看来,要说父亲留有什么遗憾,那应该是入院以来两年多,他再也没有回过家,再没接近过自己的书房和书桌。
 
王运熙的最后一次卧床起于一场车祸。一天,王运熙与夫人经过一家饭店门口,被一辆汽车撞倒在地,导致肋骨骨折。手术前,医生提醒,如果心肺功能好,手术后恢复很快;倘若不好,未来难以乐观。果然,年过八十、脏器虚弱的王运熙术后肺部感染,从此一病不起,并在病榻上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两年多。
 
尽管遭遇横祸,但王运熙对肇事者并不深究,没有上法院打官司,没有巨额索赔,甚至没有多少怨恨。“父亲性格从来淡泊宽厚,何况,肇事者是一位来沪务工者,生活并不宽裕,要他赔出医疗费,他日子怎么过?”王宏图说。
 
人生满足
 
事实上,习惯为他人考虑的王运熙反倒不喜社交,往往谢绝参加学术界社交活动的邀请。对此,他本人曾解释道:“一个都不去,以后就不会有人来请你了,省下来的时间实实在在多做点事。”
 
不过凡有人写信来求教,他只要精力尚可,总是在早上先把信件回了。
 
曾有学者拜访晚年两个儿子不在身边的王运熙,看到他似有落寞之感,认为老先生颇觉人生虚无。而王运熙则表示:“我从来没有人生虚无的感觉,我作学术研究,得到的是人生真正的满足。”
 
在王运熙的学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眼中,先生专心学术而甘于寂寞和清贫。“王先生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对他而言,学术就是乐地,沉浸其中就是最大快乐,所以从不感到什么寂寞和清贫。”吴承学说,“他并非刻意追求清高,而是本性喜欢宁静简朴的生活方式,他活得自然,所以也活得自在。”
 
在王运熙本人看来:“我们本来是为了生活得更好才搞学术研究的。”而其子王宏图则认为,对有些人来说,学术是工具,对父亲来说,学术是乐趣。
 
不过,王运熙在享受学术乐趣的同时,不得不面对眼疾困扰。“父亲体弱多病,肠胃、心肺功能都不好。他的眼部血管特别细,眼力很弱,从20多岁起,父亲就只能在白天光照充足时做案头工作,一到晚上便无法用眼读写。”王宏图说,“因此他毕生的习惯是:一俟天气好的时候,就抓紧时间工作。” 而另一方面,这则意味着王运熙不得不舍弃很多常人应得的快乐。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王运熙曾得到一个去日本教学的机会,这对当时很多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美差。他考虑之后却选择放弃,理由是自己身体不好,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当时正在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他曾不无遗憾地表示:“如果我的眼睛正常,研究工作应该能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
 
委婉慈师
 
据吴承学回忆,在学生们谈读书心得时,王运熙总是细心倾听,从不打断。当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不是说“你错了”,而是轻轻地说:我觉得这问题是这样理解的。“王先生待学生很和气,绝无呵斥之语,偶有批评也是非常委婉,学生却很敬畏,反倒形成了一种不言而威的师道尊严。”
 
王运熙眼力不济,学生的论文需要念给他听。他静穆端坐,微闭双目,但只要他皱皱眉头,学生们就知道其中必有问题,就要好好反省和检查了。
 
“回想起来,王先生很少对我们传授什么治学之道,也从不叮嘱我们要用功,但大家不敢偷懒。他和他的论著本身就是榜样的力量和无言的鞭策。”吴承学说,“这么多年了,我写论文有时还会想,这要是念给王先生听,他会不会皱眉头呢?于是就不敢掉以轻心。”
 
在他看来,王运熙的治学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实事求是——不求新,不求奇,唯求其是;不媚俗,不趋时,只重事实。王运熙曾在赠给吴承学的《文心雕龙探索》一书扉页上题写其“治学自警语”道:“全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其论著力求客观公允,用字用词很有分寸,基本不用“最”“很”“极”“非常”这类感情色彩很强烈的词语。其人更是极有修养,鲜有人见过他疾言厉色甚至情绪激动。他与人为善,宽厚待人。
 
“对一些人,一些事,他也有看法,有意见,但绝没有怨恨。有些我们认为是不公正的对待,先生也泰然处之。”吴承学说。
 
在他看来,王运熙正可谓:“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
 
《中国科学报》 (2014-04-11 第11版 学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重建的美国X射线源迎来新生 卵母细胞为何如此长寿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