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4-10
选择字号:
现代化研究如同爬山
 
■本报记者 郝俊
 
《中国科学报》:从事中国现代化研究十余年,你经历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何传启:最大的困难来自中国社会对现代化的认识,特别是中国知识界的认识。经典的现代化研究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迎来一段黄金年代;7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反现代化运动,比如后现代主义;直到80年代,西方出现生态现代化、反思性现代化,将现代化研究重新拉回正轨,但只有少部分人在做,没有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代化研究主要是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做,基本沿用了经典现代化的理论,在西方学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话语体系下进行中国解读,还是工业化、城市化、理性化等内容。
 
所以,当我们提出现代化的科学认识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时,一开始就受到质疑和反对。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政策之后,我们有了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十多年的积累,才开始被大家慢慢接受。
 
《中国科学报》:面对这些困难,你如何坚持自己的现代化研究?
 
何传启:坚持或者不坚持,对于科学家而言只是一个方面。科学家的职责还是尊重事实,这与社会科学家有一定的区别。他们解释性、描述性的成分多,而这往往受到个人知识背景的影响,带有个人色彩。
 
我们认为,现代化研究就像爬山一样,你可以从社会科学的“南坡”去爬,看到一种景色。我从“北坡”往上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看这座山的风景,也得到一种解释。最后,我们到达山顶,会合于一处,才能看到整个山的全貌,也就是现代化的全貌。所以,我们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现代化研究的交流平台,统一战线。
 
《中国科学报》:就全中国的现代化研究而言,当前的发展形势如何?
 
何传启:我们曾经作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2000年到2010年,全国的现代化研究论文比过去50年研究论文的总和还多。可以说,我们进入了现代化研究的第三次高潮。
 
学界认识到,现代化是国家的长期目标,但目前我们对现代化知识、规律的认识和了解,特别是停留在经典理论范围内的研究,事实上跟国际前沿差距很大。因此,从自然科学角度介入现代化研究,仍需要一个被理解和接受的过程。作为一项基础研究,我们的研究宗旨还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服务于国家目标。
 
《中国科学报》 (2014-04-11 第9版 人物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数百个包含种族歧视的植物名称将被改变 平均每棵树干中都有超过1万亿个微生物
野外回归的墨脱百合在原生地首次开花 科学家创有机小分子催化新纪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