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3-31
选择字号:
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
粉垄技术既可保墒增产也可固碳减排
 
■本报记者 丁佳
 
一提到耕作技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农作物增产。“其实,好的耕作技术不但能让人的嘴巴吃饱吃好,还能让人的鼻子呼吸到清洁的空气,让眼睛看到蓝天白云。”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韦本辉如是说。
 
他介绍,比如以深耕深松为核心的粉垄技术,在辽宁、河北、河南、宁夏、甘肃、湖南、广西、广东、海南等9个省(区)开展的试验证明,这种技术能使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牧草等13种作物增产10%~30%,而且作物的品质也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如粉垄大豆蛋白质增加12%,稻米蛋白质含量增加10.2%。
 
除此之外,这项技术还有一些“附加”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深耕深松不乱土层,具有活土、释肥等作用,在北方地区还可以降低耕层土壤盐分含量,并提高土壤温度。
 
“中国已经获得粮食‘十连增’。”韦本辉说,“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程度的加速提升,农业和城镇、工业用水矛盾更为突出,水资源愈将紧缺;干旱、洪涝灾害时有发生,沙尘暴和雾霾发生频率增加,环境污染与恶化尚未得到遏制。这些情况,都与现行农耕方式缺乏深厚的‘土壤水库’和过量化肥施用有关。”
 
目前中国的耕地,基本还是由老祖宗耕过后留下的土地。韦本辉曾对全国10多个省的农田进行过实地调查,挖开旱地和稻田的耕层剖面,发现耕层剖面土壤多为12~16厘米,有的只有10厘米。
 
他算了一笔账,倘若将粉垄技术在全国推广到8亿亩,就能使稻田耕作层加深至25厘米,旱地耕作层加深至30厘米。“这样就能充分利用耕层及犁底层的部分土壤资源,每年动用自然界和土壤中的天然速效养分160亿斤供农作物生长利用,减少化肥施用57.12亿斤,缓解我国部分土壤的富营养化或耕地被污染恶化。”
 
此外,这种技术还能形成“土壤水库”,每年可就地增存天然降水360亿立方米,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作物生长之需要,又可减轻流域性的洪涝和干旱灾害,还可将部分农田用水节约下来供城市生活用水使用。
 
“农业的耕作与栽培,对生态环境变化关系密切。粉垄技术可以增存天然降水,疏松土壤,提高作物生物产量,这些因素有利于地面小气候的改善和固碳减排。”韦本辉呼吁,“因此,相关的应用研究亟待开展。”
 
《中国科学报》 (2014-03-31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