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28
选择字号:
大运河如何“申遗”
 
本书将中国悠久历史与当代文化结晶的大运河娓娓道来。
 
■金磊
 
以水为本、以城为根、以文为魂是中国大运河文明延展的不朽篇章。由于“申遗”,虽然大运河正在从“失忆”态走出来,但不少运河城市在利用并保护大运河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备受困扰,运河文化内涵的价值诉求不清,运河国际化视野话语表达不明,极有必要从理论层面予以梳理并提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新作《大运河遗产保护》,从多方面解读了大运河遗产保护路上的诸问题,是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与传承之作。
 
本书系单霁翔“新视野·文化遗产保护论丛”(第一辑)的第一卷,该书虽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其意义所以必须被申明,是因为它本质上属于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事件“史书”,从中可读到自2004年至今单霁翔一直思考、践行、求索、努力的运河“申遗”与保护之路。如果说有“运河三老”之称的罗哲文、郑孝夑、朱炳仁于2005年12月首次联合向京杭大运河沿岸18个城市的市长发出《关于加快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信》,那么我们可从单霁翔的这本书中读到“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提案”,这是早在2004年3月全国两会就已提出的政协提案。
 
单霁翔不仅身体力行倡导大运河“申遗”,同时还强化大运河遗产保护理论的研究。他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于2004年启动了“大运河整体综合性保护可持续性研究”课题。分析并提出了大运河保护的科技需求,研究了大运河综合保护的诸项技术思路,随后又设立了“京杭大运河遗产廊道研究”课题,不仅为大运河保护提供了新思路,还首次在国内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作为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理论阐述,单霁翔2006年即发表了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接轨的线性文化遗产“学说”,其六个特征是:在保护要素上,大运河是由文化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在保护类型上,大运河是静态与动态共同构成的“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空间尺度上,大运河是由点、线、面共同构成的“线性文化遗产”;在尺度空间上,大运河是由古代遗址、近代遗迹还有当代遗产共同构成的“文化遗产廊道”;在保护性质上,大运河包括了反映普通公众生产生活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等“民间文化遗产”;在保护形态上,大运河是由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结合而成的“文化空间”。单霁翔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知,开阔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
 
该书通过32篇各具特色文体的论文、报告、演讲、访谈稿,将中国悠久历史与当代文化结晶的大运河娓娓道来,有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研究,更有单霁翔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独有见解与情怀,凸显了运河文化“活”态遗产的特质。同时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大运河是运河水与枕水而居的运河人家的生生不息换来的,千年流淌的运河已走进百姓心中,虽作为“活态”遗产的申遗标准须深刻理解,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必须突破,运河长流是不争的事实。
 
《大运河遗产保护》,单霁翔著,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3年10月出版
 
《中国科学报》 (2014-02-28 第19版 书评)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