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俊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28
选择字号:
欣赏艺术从古希腊开始

《古希腊艺术》,[德] 托尼奥·赫尔舍著,陈亮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12月出版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成形的时期,影响后世至为深远。
 
■本报记者 王俊宁
 
2007年,初到德国不久,在海德堡大学的图书馆,陈亮便被橱窗中一本小书吸引,书的封面是一个残缺的古风时期雕塑头像,脸部洋溢的微笑令他倍感亲切。这本书便是《古希腊艺术》,作者是德国海德堡大学考古学系教授托尼奥·赫尔舍。
 
被图像包围的希腊
 
《古希腊艺术》是托尼奥·赫尔舍为喜好古代艺术的普通读者写的书。全书以时间为框架,分古风、古典和希腊化三个时期讲解了古希腊的图像艺术,并以简明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图像世界在希腊社会的政治和宗教生活中留下的深刻烙印。
 
“这本书不是将希腊艺术品当作博物馆中的陈列品加以审视,而是将图像当作观念中的城邦及其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如今在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读博士的译者陈亮告诉记者,“赫尔舍以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贯穿全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早在2000年,陈亮在参加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詹森艺术史》的翻译研讨课时,就被希腊艺术吸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还记得老师课上的一句评语:只看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会觉得极好,但一旦将之与希腊雕塑中好的原作相比较,就会感受到相去何止千里,那种雕塑表面下透露出的含蓄、高贵与苍茫,是罗马人难以企及的。
 
“希腊人的世界充满了图像。”作为全书的开篇,这句话精准地描述了图像艺术如何穿透时间、空间和行为的束缚,渗透入希腊人生活的各个角落。
 
大家小书
 
对陈亮来说,译介此书也算是“偶然的因缘”。初到德国之后,想要在博士阶段以古典考古学为第二主修的陈亮便去拜访托尼奥·赫尔舍,并希望他能在论文上给予指导。但是因为学制问题,最终没能如愿。
 
“但是得知我的来意之后,赫尔舍教授当即就表示他的课堂我可以自由进入,从此我便成了他课堂上的常客。”陈亮说,“虽是旁听生,但是赫尔舍教授对我同其他学生一视同仁,上课同样点名我回答问题,完成的作业也一样得到认真批改。”
 
因为这样的师生缘分,再加上对这本书的喜爱,2011年,在做了托尼奥·赫尔舍的旁听生八个学期之后,自觉基本攻克德语语言关的陈亮便动了译介之心。“一堂阶梯教室的大课后,我大胆走上前跟他提出这个想法,他的反应可谓惊喜,不久他就给我提供了出版商的联系方式。于是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陈亮告诉记者。
 
“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成形的时期,影响后世至为深远。但因为历史上交流的缺乏和语言的隔阂,中国学界对于古典学的接触较晚,对于古典艺术的学术著作译介则更少。”谈起译介的初衷,陈亮说,“虽然未能选择古典考古学作为自己的主修方向,但是却愿作为古典学的爱好者,为它在中国的传播尽一份力。选择这本书还因为它说理生动而透彻,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可谓论希腊艺术的大家小书。”
 
翻译过程可谓“艰辛”,最让陈亮头疼的便是名词的翻译。“尤其是作者自己造的一些合成词,常常代表了作者的一些核心观念。如果译为常用的中文词汇,则容易在这些地方轻轻滑过。”陈亮说,“我采取的方法首先是直译,尽可能保留这些名词,然后是加注,对关键的术语加以讨论和点评。另外麻烦的问题,是要交代文化背景,不然对于西方读者理所当然的常识,对于中国读者则未必明了,所以加了不少知识性的注。也希望通过注释与译文一同达到引介古典考古学和古典艺术的目的。”
 
老派欧洲学者
 
《古希腊艺术》一书中描绘了“希腊的图像有其生活,人们生活在图像中”的生活场面。这也是此书想要传递出来的观点,即古希腊的艺术品不是一个自律的审美现象,在博物馆或学院的封闭空间中被感知,而是在社会、宗教和政治生活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图像是观念中的城邦及其生活实践的一部分。
 
除了讲述古希腊突出的“图像社会文化”之外,书中对“关于古希腊艺术最独特的现象”“为什么希腊图像艺术多采用裸体表现”等容易引起关注的问题也都给出了解释。
 
因为此书,陈亮也与托尼奥·赫尔舍本人“结缘”。
 
“赫尔舍有着老派欧洲学者的气度,崇尚学术自由,有教无类。他的课堂上一个叫彼得的大高个,穿得邋里邋遢的,经常在海德堡的垃圾桶里翻拣可以回收卖钱的塑料瓶。”
 
让陈亮记忆犹新的还有托尼奥·赫尔舍的“谷仓教室”。称为“谷仓教室”是因为教室由一个具有军事防守功能的谷仓改造而成,墙体厚逾一米,窗户全部用红石块堵死,所以从教室后部放幻灯时,光影的变幻特别出效果。最后一排座椅处两台老式的幻灯机,光线透过黑白照片,远远打在黑板前的屏幕上,巨大的图像,石头的质感,真让人有置身古代的幻觉。而切换幻灯片的信号,则是赫尔舍走动中将手中一根两米长的木棍往地上一杵,紧接着“咔嚓”一声幻灯变换,人的精神随之一振。
 
“赫尔舍总是亲自带学生作描述练习,一再强调,较之分析,描述更基本,也更难。”陈亮感慨说,“面对图像,用精确简练的语言将之勾勒出来,这最能体现一个古典考古学者的素养。”
 
《中国科学报》 (2014-02-28 第18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