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28
选择字号:
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儿
 
■本报见习记者 王珊
 
在讲述排演剧目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提起那些印象深刻的事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赵若灿:《爱在天际》第五场“戈壁滩上”,每次到“郭老师”说“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科大人”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哭,这个场景我很难忘记,主要是因为它引起了科大人的共鸣吧。还有演出时后台的志愿者,每次换场,大家要换道具和衣服的时候,他们都特别细心,着实把我感动了。
 
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叶志良: 《求是魂》剧作尾声处的竺可桢之问,让人感怀不已。“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问问。第一是到浙大来干什么,第二,将来毕业了要做什么样的人。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能服务,而不在享受。”“干什么”和“做什么样的人”,虽是对浙江大学学生的询问,但更是对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知识分子的世纪之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剧作的显性意义在于歌颂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而其悠远的普世价值,在于对人之为人的心灵的拷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鹿明:我们学校有一句话叫“不要命的上科大”,学生的课业非常的紧,而且来自不同的院系、不同的学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都有,大家没有公共的时间。因此,先来的同学,就会在后台写作业。在剧中有段是讲述郭先生的航空梦,即他折纸飞机来飞。后来,有人捡起纸飞机,发现居然是学生在后台做作业用的草稿纸,我们非常感动。还有,音乐剧中有学生跳舞的环节,也有专业的老师来教他们怎么跳,怎么走步子,但是学生们不是照样走的,他们用自己的舞步表达对实验数据的精确要求以及小心谨慎、不断创新的思想,这些都是跟他们的功课有关的。
 
清华大学团委书记赵博:在排演过程中,有一些小的故事让我们感动,包括里面有一个场景是一个大爷被日本兵一脚踹倒在地,仅仅这么一个小的片段,扮演的学生就排演了上百次,腿都摔肿了,但还坚持在现场演完,并主动要求加排,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这个过程。正式演出前两天,在演出的排演过程中,一个女生的脚扭了,但忍着伤痛把戏演完。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郝翔:《大地之光》学生演员当中,一个名叫马骉的男孩,有几天在排练中精神恍惚。细心的团委老师朱荆萨发现了这一点,他细问之后才得知:马骉父亲患突发性脑溢血,卧病在床。但是为了排练,马骉一声不吭,选择了留下。朱老师拨通了他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陷入了短时间的沉默,不料随后那边却说:“朱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中国科学报》 (2014-02-28 第17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