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28
选择字号:
成果集装箱
 
研究揭示胚胎早期核小体重排规律
 
2月25日,记者从同济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勇课题组与刘小乐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脊椎动物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核小体重排规律,并对核小体定位的表观遗传预编程作用进行了探讨。相关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最新一期的《基因组研究》杂志。
 
相关专家表示,该项研究对于理解胚胎发育中表观遗传信息的建立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杂种劣势遗传机理研究获进展
 
日前,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林鸿宣研究组与姜里文、韩斌研究组合作,在水稻杂种劣势遗传调控机理研究中获重要进展,他们证明了两个遗传座位上的三个基因共同控制水稻种间杂种劣势的发生,为阐明水稻种间生殖隔离的分子遗传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线索。相关研究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血管内皮细胞选择造血命运新机制被发现
 
近日,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课题组和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刘兵课题组合作,发现哺乳动物血管内皮细胞选择造血命运的负向调控机制——内皮细胞Smad4信号通过维持内皮下间质的BMP4表达以及抑制动脉内皮ERK的活化,从而阻止过度的内皮—造血转化。相关研究在《血液》杂志在线发表。
 
科学家从蛙类皮肤中
 
发现强效促皮肤创伤修复肽
 
2月24日,记者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为研究减少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率、降低其致残率、死亡率,该所研究员赖仞课题组从无指盘臭蛙皮肤中鉴定出一条强效促皮肤创伤修复肽,为开发安全、低毒、高效的促皮肤愈合候选药物提供了方向。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上。
 
科学家实现昆虫防御素向神经毒素转换
 
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朱顺义领导的国际团队基于进化中间体的发现,首次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了由昆虫防御素向靶向动物钾通道的神经毒素的转换。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分子生物与进化》杂志。
 
该研究首次证实有毒动物神经毒素起源的可预见性。该策略也首次用实验方法建立了两个远缘相关蛋白家族的进化关系,为进化指导的毒素类药物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有机薄膜晶体管稳定性机理获揭示
 
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仇志军与教授刘冉领导的团队,在揭示有机薄膜晶体管性能稳定性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一种水氧电化学反应与有机薄膜载流子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模型,这有望加速柔性电子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相关论文近日在《自然—通讯》上发表。
 
(选自《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报》 (2014-02-28 第3版 一周国内)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