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瑞典城市于默奥和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双双当选为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是根据欧盟的倡议举办的,旨在促进欧盟成员国及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每年都会有一座或两座城市荣获这个称号,在这一年中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展示该城市的文化面貌。在这篇发表于英国《旁观者》杂志的评论文章中,作者William Cook对里加成为“欧洲文化之都”的投入与收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克格勃大楼旧址,自拉脱维亚赢得独立后便一直空无一人。但今年,这栋建筑将会重新开放。作为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成为2014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一部分,这里将会变成一个博物馆。
在里加“欧洲文化之都”的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活动莫过于一项名为“书的链条”的活动。活动中,15000名拉脱维亚人将组成一个链条,将图书传递到新的国家图书馆。这是对1989年一次和平示威活动的呼应,那时有200万人手拉手组成了一条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的人链。
去年,拉脱维亚加入欧元区,放弃了象征独立的本国货币拉特。在欧盟,拉脱维亚经济保持着最快的增长速度4%,但是经济危机使其损失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8%,多于其他任何欧盟国家。当前的拉脱维亚,真能负担得起长达一年的艺术狂欢吗?
对于保守党来说,“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听上去有点像是政客花费民众资金的一个借口。但是,这些年来参与其中的城市,旅游业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2%。
而成为文化之都的花费,也许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多。平均花费是3900万欧元,但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只用了不到800万欧元。2008年的利物浦花费最多,达到了8300万欧元,但其旅游业增长了1/3,宾馆销售增加了1/4。来自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的一项研究估计,相关庆祝活动创造了7.5亿英镑的产值。此次的里加投入了2400万欧元。拉脱维亚一年的旅游业收入为4.76亿欧元,只要增长5%,里加就已经可以收回投资。
我在伦敦参加了拉脱维亚大使馆举办的里加“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活动中,年轻的拉脱维亚钢琴家Reinis Zarins演奏了多位拉脱维亚作曲家的作品。这些名字都很陌生,但当那些忧伤而美妙的旋律把我带回到波罗的海被风拂过的海滩时,我突然觉得,这些作曲家的名字应该被更多的人知道。
如果里加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能够为英国人介绍更多这样美好的音乐,那么它也许应该获得我们的赞同。“我们希望分享我们拥有的文化,我们同样希望激发拉脱维亚人的创造力。”大使先生在演奏会结束后对我说:“我想,我们有很多艺术可以分享,很多音乐可以分享,我们希望将它展示给全欧洲、全世界。”
(原文刊载于2014年2月8日英国《旁观者》杂志,作者William Cook,张文静编译)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20版 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