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之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14
选择字号:
香格里拉 :没有沙漠的“沙漠气候”
 
■林之光
 
今年1月11日深夜1时27分,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云南香格里拉县城独克宗古城发生大火,数百栋房屋被烧毁,初估损失达亿元左右。
 
香格里拉在哪里?盛名之下究竟有何美景?
 
“香格里拉”名称来自19世纪西方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小说描绘的“雪山峡谷,蓝天白云,绿树草地”,醉倒了世界上无数读者,人们一直在寻找那片神奇的土地。后来有个美国记者来到我国川西南、滇西北、藏东南一带旅行,他拍摄、发表的照片景色竟酷似小说中的香格里拉。
 
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开发中西部的热潮中出现了“香格里拉热”。2001年四川稻城县日瓦乡经四川省政府批准,首先更名为香格里拉乡。2001年12月17日其南邻云南中甸县(迪庆藏族自治州府所在地)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因为它们辖区中都有类似香格里拉的美景。
 
横断山区中部(约北纬27~31度)峡谷,所以能出现香格里拉美景,是因为这里东有川西高原和云南高原东坡等3000米以上高山,屏障了西伯利亚南下西来的冷空气,因此冬季温暖晴朗;横断山区谷深山高,海拔4000米以上又有终年不化的雪山。
 
实际上,诞生香格里拉美景的横断山区,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特殊气候。这里只说在中甸盆地(香格里拉县城)中发生的“没有沙漠的‘沙漠气候’”。
 
读者不必惊奇我把美丽的香格里拉(县城年雨量620毫米,气候比北京还湿润)和不毛之地的沙漠扯在了一起。其实这里仅指中甸盆地中的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的昼夜变化,竟然可以比真正的沙漠地区还剧烈。这是作者1981年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横断山区科考队时在中甸盆地发现的。
 
例如吐鲁番以秋季9月气温昼夜变化全年最大。午后最高气温和清晨最低气温的差值平均高达16.5℃,号称“早穿皮袄午穿纱”。可是香格里拉县城12月份平均昼夜温差高达20.3℃!其中1965年1月18日,清晨最低气温零下16.5℃,滴水成冰;可是午后最高气温却猛升到了温暖的零上11.7℃。而且这还不是最大的昼夜温差。
 
高原盆地昼夜温差特大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海拔高,中甸(3277米)大气被子的重量(气压)大约只有海平面上的2/3。而所减少的1/3恰恰正是保暖地面、减少昼夜温差作用最大的,即含有丰富水气和稠密云层的大气最底层;二是盆地地形,它使盆地中白天接受的阳光热量不易散发以降低最高气温,而夜间又有高坡上流下的更冷气流降低最低气温。所以在东部地区看来,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气候现象,而在我国西南地区,低纬高原盆地中的晴朗干季里,却又是普遍发生的事。
 
有趣的是,中甸盆地晴朗干季中空气相对湿度的昼夜变化竟比吐鲁番还要大得多。还以1965年1月18日为例,该日午后14时相对湿度低到只有17%,而清晨08时又高达86%。这么大的相对湿度日变化,也是我国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其产生原因是,这里纬度低,因而白天阳光强热使地面温度可以升得较高,蒸发出较多水气;而当夜间剧烈降温时,空气相对湿度便可升到极高。可是,沙漠中因为地面干燥,白天几乎无水蒸发,因而夜间低温时相对湿度便也就升不高了。
 
所以秋冬季节在中甸盆地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景象:太阳出来后温暖的大地上、建筑物上,到处都有开锅般的“热气”袅袅上升,有似身在“云雾仙景”。因为强热阳光下地面迅速蒸发出的大量水汽,在贴地面高湿空气中,几乎立刻就凝结出白色但又仍大体透明的蒸汽雾,从而使本不可见的白天因地面受热造成的上升气流,奇迹般变得可见。但由于上升气流中的密度,和蒸汽雾中的浓淡分布是不均匀的,因此才看起来显得更加“如梦似幻”。
 
当然,香格里拉美景,是当地地形、气候和河流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凡物既有形成,就有消亡。以气候为例,如果全球持续变暖,到2100年全球平均温度真的再上升4~5℃,香格里拉的雪山美景将可能会有限北移,然后很快消失。
 
最后,说说香格里拉隆冬夜间气温可以经常降到零下10~15℃,相对湿度又可高到80%以上,在这种本是不利燃烧的气象条件下,却又能发生大火的气象原因。
 
香格里拉县城冬季夜间室外虽冷,但民居室内因取暖,气温还是比较高的。独克宗古城多为木结构房屋,室内高温空气中,木材中的水分会因大量蒸发而变得干燥。因此只要火源一起,烈火加干柴很易扩大火势。此时室外大气中水汽含量因低温而极少,只要稍微升温,极高相对湿度就会急剧降低甚至接近为零。这种“沙漠空气”环境也是火灾蔓延的有利条件。今年1月26日深夜贵州镇远县具有300年历史的,号称中国最大的北侗大寨的报京侗寨(木结构)在大火中2/3“化为灰烬”,大体也有类似“风干物燥”的原因。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9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