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松
宣南指宣武门南。
宣南是个文化概念,不仅仅是地理标记。宣南蕴含的文化背景比宣武门南要丰富;正如琉璃厂蕴含的文化背景比琉璃生产要丰富得多。
宣武门南,因为近辽金都城中心(今广安门西南),古迹众多;我觉得这是宣南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
京城西、北靠山,皇家苑囿多、陵寝多,不利培植市贾文化。东边是漕运的河道,培植的也是另一种东西。唯宣武门南较适合文人扎堆,适合市井文化。宣武门之里有首善书院(今天的天主教南堂),之外有嵩云书院。宣武门南,有唐刹悯忠寺(法源寺)和崇效寺(枣花寺)。有报国寺可去淘书,可去凭吊顾炎武。有善果寺(今宣武公园)可供你想象《红楼梦》里所提“长安善才寺”。有烂面胡同(今烂漫胡同)可让你回味“离城十里地”的水月庵(今天“移动”大楼所在)。有莲花寺的古树跟你讲清末民初书画家姚芒父住在哪间屋子里画画。有北半截胡同谭嗣同的家,有南半截胡同鲁迅的“绍兴会馆”。有珠巢街的明权臣严嵩花园(中山会馆),有南横街曾国藩在京寓居的地方。今天曾国藩寓所往北,贾家胡同、潘家胡同、粉坊琉璃厂都拆了,所剩只有孤零零的“康有为故居”。这片胡同北侧主路原来叫骡马市大街。东口是著名的“菜市口”行刑地。再北侧四川营有明末女将军秦良玉“屯兵”处。此处西侧是著名的报人林白水的家。往北有著名的金代海波寺村。之所以一再提起它,是因为这个古老的村落也就快拆光了。所剩仅清文人、藏书家朱彝尊居住过的某会馆。这里曾经有清文学家孔尚任的“岸堂”。再往北香炉营也拆得差不多了,这里是晚清诗人、政治家黄遵宪的家。
我的宣南概念是要延伸一些的。
我把天宁寺以东,珠市口以西,陶然亭以北都算在宣南范围内来游赏。
今天校场口西侧的达智桥胡同还保留了宣南商业文化的遗风,不似大栅栏的旅游商业。“致美斋”在白广路有不张扬的门脸,上那里可以吃到很地道的焦熘丸子。教子胡同的炒栗子也与别处不同。
牛街除了清真寺保留外,原来胡同平房现在成了南北通衢;想回味一下老牛街的风貌,你得去东侧的教子胡同和醋章胡同。教子胡同南侧的牛肉包子是京城清真食品的美味。
假如你对798似的咖啡馆感兴趣,就去琉璃厂东街延寿寺以东的杨梅竹斜街。
琉璃厂东街有火神庙,庙西有个夹道叫“西太平仓”,那里有清初文学家王士祯的家,很地道的老四合院。杨梅竹斜街东段通陕西巷,那是民国名妓赛金花的“上林仙馆”所在的胡同,今天是很热闹的旅游街。民国名妓小凤仙的“云吉班”也在这条街上,很原生态地住着多户居民。
徽班进京,百顺胡同和韩家潭是他们集中安家的地方。
这一代还有些老“茶室”尚存,比如朱茅胡同里那家很醒目的茶室。青凤巷有许多古树;巷子窄,有江南古镇的味道。
琉璃厂东街北侧耀武扬威胡同周围也有古镇的风貌,居京很久的人也会忽略此地,几十年逛琉璃厂的人如我也是最近才发现的。这片老胡同里有古老的清真寺;有近代西式客栈;有传统戏楼如“正乙祠”;有古木参天;有著名的会馆。
海王村的地名也是金代所遗。今天的“海王村”中国书店围起来的地方就是以前“海王村公园”。1984年我进北京时还能看见点遗存。另外,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的芥子园在韩家潭。
琉璃厂南侧有藏家桥,再南是“虎坊”桥。这里几百年前是不缺水的。
琉璃厂西街有南柳巷,南柳巷是近代报童分卖报纸的大本营;南有著名报人邵飘萍“京报馆”于魏染胡同。
今天的湖广会馆有京戏看,还有“楚畹苑”两湖菜可吃;里面的拿手菜“豆皮”不错。其东北有“晋阳饭庄”,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训诂学家陆宗达老先生当年喜欢他们家的刀削面和单点的小碗肉。这里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阅微草堂”旧址,有古藤在门外;有古槐两株。古藤20年前在院子里呢,是纪公手植之木。
吴晓铃先生是我敬仰的藏书家兼学者;我藏有他的书札数通。他的“双棔书屋”在校场头条,可是就不知是哪一处。我每次路过校场口就往西侧看,想知道哪两棵树是合欢树。找到合欢树就该是“双棔书屋”的位置了。
金井胡同清末法学家沈家本的“枕碧楼”也是好发思古之幽情的人的好去处。金井胡同短,却在巷子深处,古木参天。南挨着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琴南的芝麻胡同和“杨椒山祠堂”,西北是“清代第一女词人”顾太清的太平湖和贝勒府,饶有丁花香气;也近城门垣堞;夕阳西下,远山近水,所以“枕碧”。坐拥藏书5万,又可“闲登小阁看新晴”,思思古人。很宣南啊,真宣南。
难怪都说宣南文化。假如你还不明就里,去一趟长椿寺,那里有“宣南文化展”,常年开放的。这个寺庙很特别,墙是红灰两色;猜猜为什么吧。这就是宣南的魅力:故事多啊。北边下斜街土地庙的卖花声在我耳畔响起……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9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