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家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14
选择字号:
“谢公屐”及其他

 
■蒋家平
 
南朝宋明帝刘彧在位期间将前废帝的弟弟们和自己的兄弟们绞杀殆尽,只有他的十八弟、桂阳王刘休范幸免于难。心狠手辣的刘彧之所以放休范一马,是因为休范“素凡讷,少知解,不为诸兄齿遇。”(《南史·宋宗室及诸王下》)换句话说,刘休范既平庸无能,又无群众基础,对皇权构不成任何威胁。
 
可正是这个被刘彧当成大笨蛋的刘休范,却在新皇继位后不久便闹出了大的动静。“怨愤弥结”之下,休范“招引勇士,缮修器械”,于元徽二年(公元474年)五月举兵反叛。
 
不过,笨蛋毕竟是笨蛋,不会因为想当皇帝便忽然变成聪明的。尽管造反的声势震天动地,可刚过了一个星期,刘休范就中了对手的诈降计,在自己的军中稀里糊涂地被诈降的屯骑校尉黄回和越骑校尉张敬儿砍了脑袋,叛乱也很快就被平复。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实在是至理名言。刘休范本属柔弱之类,因柔弱而不被宋明帝所忌惮,因而得以幸存。当柔弱的刘休范忽然改变对自己的评价,试图作为坚强者而立足于世的时候,生存的根基动摇了,逞强的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
 
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从“谢公屐”中体会得出。“谢公屐”是刘宋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常穿的一种特制木底鞋。《宋书·谢灵运传》中说他热衷于赏览丘壑之美,爬山时总喜欢穿这种木底鞋,“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十分方便,如履平地。宋代高僧智圆曾仿制、试穿过“谢公屐”,并从中悟出深刻的哲理。他认为这一道理具有普适性,无论是修身做人,还是齐家治国,如果违背这一道理,都会发生倾危。
 
不过,发明了“谢公屐”的谢灵运本人则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谢灵运是士族名门之后,自幼“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日常生活也十分奢靡、时尚。史称其“性豪侈,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不过,作为风流名士,他的经世致用的本领却不见得高明,且“为性褊激,多愆礼度”,因此朝廷一直“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
 
本来,这是他立足于世的恰当定位,但他却自视甚高,认为凭着自己的才能“宜参权要”,由于得不到朝廷重用,便“常怀愤愤”,“构扇异同,非毁执政”,摆出一副持不同政见者的模样来,由此屡遭贬职、免官。为此,谢灵运郁郁不得志,“肆意游遨”,“纵放为娱”,不理政务,还与一帮文友“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常常是前呼后拥,以至于惊动地方,扰民不已,被地方官员深恶痛绝。在临川内史任上,他的放诞行为受到朝廷的问责,有关部门要将其收捕审判,他索性“兴兵叛逸,遂有逆志”,被捕后被免官并发配广州,后因被人诬告谋反而被弃市,年仅49岁。
 
谢灵运写山水诗是把好手,玩前卫艺术引领时尚潮流更是不在话下。这是他“有余”的方面。而无论是在永嘉太守、秘书监,还是侍中、临川内史任上,他都没能表现出任何勤于职事、精于治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才能来。这又是他“不足”的一面。本来,他的人生有两种选择,一是扬长避短,在文学创作领域厚积薄发,成就一番事业;二是勇于自省,在自己有所期待却并无特长和才能的仕宦之途上积小流而成江海、积硅步而致千里。这正是他的“谢公屐”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过,他并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反而选择了“损不足而补有余”的第三条路,非但在其本就欠缺才干的仕途上无所用心,而且将仕途当成他炫耀名士风流的秀场。
 
从刘休范和谢灵运的人生中,可以得出一个启示:一个人,无论智力超群还是资质平庸,都需要清醒地认识自我,并作出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果缺乏自知之明,偏偏要“损不足而补有余”,那么他离刘休范和谢灵运的悲剧人生也就不远了。
 
图片来源:昵图网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9版 作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