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2-14
选择字号:
传统节日是什么

 
■张文静
 
春节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彭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档叫作《文明之旅》的节目,讲述过年的学问。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大年初二,一位美国华人联系到了他,对他表示感谢。
 
那位华人说,他的孩子原来问过他,为什么中国的新年要比美国的晚一个月?为什么不在一起过?又问他什么叫爆竹?那个东西又不是竹子,为什么要叫它爆竹?看了彭林的那期节目,他和孩子了解到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他孩子还说,以后一定要回到中国,要好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
 
“我没想到,我讲的这些东西还有点用处。”彭林感叹道。
 
听到这段小插曲,让我不由得想起台湾作家龙应台的一篇文章《文化是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面对“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宏大的命题,龙应台选择用一场戏剧演出说起。
 
那一年,龙应台带着85岁的父亲去看《四郎探母》在台北的演出。这位16岁就在湖南走进战争的炮火中、离开时尚且来不及向母亲告别的老人,泪流满面。
 
龙应台意识到:“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不回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它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也正像《四郎探母》一样吗?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节日以及与之相伴的习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外在表达方式,成为了人们寻找文化和身份认同的一条途径。
 
经由那些不断重复的仪式和象征物,人们一次次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起来,从而完成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传递与继承,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
 
采访中,一位正在美国实习的年轻人对我说:“元宵节因为要工作,所以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庆祝。只是自己买了元宵,过节那天会自己煮着吃,就像除夕那天自己煮了饺子。过年时吃到了传统的食物,也就有了过节的感觉,不会觉得自己错过太多。”
 
一盘饺子、几颗元宵,文化其实早已内化在这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中,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了饺子,就过了年,这是在无意识中履行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最朴素的表达。
 
传统节日是什么?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共同记忆,是我们的身份认同,是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能是一盘饺子、几颗元宵。
 
《中国科学报》 (2014-02-14 第17版 文化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给宋代古船请来现代“医生” 可控飞行的最小无线机器人问世
胶原蛋白如何“钉”在一起 中国科学家提出捕捉透镜引力波的新方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